土族人的居住以“库都”(家庭)为基本单位,最初以“依玛格”(宗族)形式聚居,后来又形成了若干姓氏组成的“阿依勒”(村落)成为基本聚居形式。若干个“阿依勒”组成一个“库兴”(大庄堡),若干个“库兴”又组成一个隆阔(部落),整个互助土族聚居地由七个“隆阔”组成。
土族 “库都”和“阿依勒”的外观和内涵上,到处呈现出宗教的文化意象。比如在土族的“库都”(庄廓)中,有玛尼旗杆、煨桑炉、佛堂、中宫的宝瓶、庄廊四角的白石头、厨房里的灶神以及大门上悬挂的经幡、转动的玛尼风轮等;在“阿依勒”里的宗教设施也不少,核心部分是拉康(村庙)、本康(万佛亭)、“却日典”(塔),周边有“加布日”(神山)、“拉卜斯”(敖包)、“索格多”(镇邪土墩)、“顿”(较高的三角形土墩子)、“东本”(万石堆)、“日东干”(神树)等。
土族人的庄廓一般为四方形,占地约三、四百平方米,墙高三—四米。一个庄廓就是一个浓缩的城,高墙坚门,具有抵御外侵的防御特性。因此,土族人称庄廓为“库都”。“库都”一词在蒙古语中为“浩特”,其意思就是城市。土族人把墙头用白泥沫光,墙四角置白石,给人以整洁、美观的感觉。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正对大门为主房,两边为厢,传统房屋以三间为一个单元。主房门面多雕刻花纹图案,安花格门窗,用板壁隔间。炕上放置炕柜或门箱,或雕刻或绘画,显得华丽别致。院中央砌花坛,坛上设有煨桑炉,并竖有高高的嘛尼旗杆。清晨人们洒扫一清,在佛龛前点上佛灯,献上净水,在煨桑炉上煨上桑烟。此时佛灯明亮,香烟缭绕,给人以幽致清香的感觉。庄廓大门雕花以饰,非常讲究,门顶也竖小嘛尼旗杆。嘛尼旗杆可以说是土族人家的标志。
庄廓里面房屋的格局一般是主房中间为堂屋,堂屋靠墙放置一对大红面柜,面柜上面设佛龛,龛内主供佛祖,也供宗喀巴大师等其他佛像。如无佛龛,则挂帖佛像或藏传佛教图案。佛龛前点佛灯,献净水,置香炉。堂屋一边为客房,另一边为老人卧室。有条件的家庭或每个“门户”中设有专门的“普日罕 库都”(佛堂),佛堂一般设在角楼上或堂屋右隔间。厢房为儿孙卧室,角房用作库房、灶房和牲畜圈。猪圈、厕所一般都建在院外。
土族的灶房很有特点,灶房内灶与炕连在一起,中间用矮土墙或木板隔开,有些地方也用墙或木板隔开,留一窗口,端饭递碗很方便。饭做好了,炕也热了,既环保又节能。一家人坐在暖烘烘的烧炕上吃饭,显得方便、温暖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