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彩虹故乡-- 文化活动-- 正文
哇麻村有个美丽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6-04-11 00:00:00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张扬        浏览:

对互助县丹麻镇哇麻村向往已久,今天我们终于能和它相见。之前对哇麻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一个美丽的传说中,那就是绿度母的传说。

寺院的传奇修建

“哇麻”是藏语,取“高台”之意。哇麻村有一座寺院,叫“抓什德寺”,土语称之为“抓什德卓玛拉康”。在寺院林立的西北地区,抓什德寺的规模小之又小,甚至寺院里没有一个喇嘛。但这个不起眼的寺院,名气却不小,一年四季都有朝拜的人,这些信徒或徒步或坐车而来,当中有青海人、甘肃人、四川人、西藏人,不时还会有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外国人也前来朝拜,所有朝拜者都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人,远道而来就是因为寺院里供奉着一位神奇的佛。

抓什德寺修建有10米高的绿度母大殿,里面供奉着7米高的绿度母金身雕塑,当地的民众称为“卓玛松尊旦杰玛”或“卓玛桑乾”。绿度母大殿是四川江贡活佛修建的,其修建缘由极富传奇色彩。

公元2009年6月25日,江贡活佛到抓什德寺朝拜,在顶礼绿度母时,听到度母佛给他心传:你往昔为琼波大德时,曾在我面前发愿,未来在北方“朵罗伦阔”地方(也就是土族人居住的地区)修建我的坛城,将作为所有众生解脱的资粮,现今缘分已到。

江贡活佛根据授记,在当地民众的请求和支持下,从2009年着手修建绿度母(卓玛佛)佛殿,2011年10月底完成外坛城的修建,之后陆续完成装修,塑造7米高、紫铜鎏金的绿度母塑像,2012年底完成所有修建、装藏事宜,并赐名“赐语度母大殿”。

卓玛佛的美丽传说

抓什德寺,又称白抓吉寺、增增寺。始建于清代,寺院坐北朝南。

说到抓什德寺,不得不说卓玛佛,也就是绿度母佛的来历,其有着不同版本的神奇故事流传。

传说很早以前,哇麻村白氏家族的族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阿奶,她是班禅大师赐封的互助地区的十三昂素之一。当时,昂苏阿奶的儿子和另外两个人去西藏朝拜,老阿奶让儿子从西藏请回一尊佛,要供奉在家里。儿子朝拜结束回家,快要走出西藏的时候,才记起老阿妈的嘱托,但回去的路途已经很远,无奈之下,他和同伴就在河边休息。他朝向拉萨跪在河边祈祷一番,之后看到河里有一块画着朦胧图案的小石片,他把这块小石片用西藏活佛赐赠的哈达包裹起来,请回了家。到家之后,他打开一看,石片上真正显现出了绿度母的全身像。他赶紧用一条哈达外加黄布把这块度母包裹起来,给家人说这尊度母佛很珍贵,从今往后这个包不能打开,之后从来没有人打开过这个布包。大家都说请来的度母佛很灵验,很快在“朵罗伦阔”地区声名远扬。

之后的传说越来越神奇。

有人说卓玛佛是一只蜜蜂,是从西藏飞到抓什德庄子里的,如果黄布包打开她就会飞回西藏。

相传,很早以前,第六世章嘉活佛朝拜卓玛佛,他想看看卓玛佛到底是什么实像,于是一层层打开包裹着的黄色布包。当拆到拳头大小时,卓玛佛在章嘉活佛的怀里跳动起来,还发出嘤嘤的蜜蜂一样的声音。章嘉活佛害怕了,原封不动包好,念了一些免罪经、祈愿经之后又供奉起来,而这次拆看事件又给大家留下一份神秘。

后来土观活佛在朝拜之后也拆过,拆到一半就听到一种诵经声,也不敢拆开了,赶紧包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拆这个红布包裹的神秘佛,至今无人知晓直径一尺大布包里的卓玛佛到底是什么实像。

清朝同治年间,度母殿被反清人士焚毁,佛殿化为灰烬,原址一片狼藉。

事过三年后的一个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下了一场大雪,二十多公分厚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田野里一片白色,像覆盖了一片大白毡一样,世间万物静静地睡在雪地里。

一天早晨,白昂索家族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阿妈去被焚毁的殿堂遗址前煨桑,发现原殿堂前有一处一平方米大的地方干干的,一点雪都没有,便在那块干净的地方煨了桑。

当她回家时,有人问她这么厚的雪地里怎么煨的桑。她说殿堂前有一处一只牛卧过一样大小的地方干干的,没有雪。家里人觉得很是奇怪,就去看个究竟。走进一看,果真如此,但奇怪的是周围没有任何牲畜和人的脚印。

奇迹的出现,使人们感到十分奇怪,便相互奔走相告。有人组织乡亲们在干燥处挖了起来。当挖到2米深时,挖出了绿度母佛,佛身下面还有3尺深的空洞。据现场查看,当时佛殿被烧毁时,度母深藏于地下9尺深处,每年以1尺的速度往上自然抬升,如果人为不挖,到第九个年头,度母佛便会自动跳出地面了。

后来还有卓玛佛避祸北山扎龙沟等传说。

村庄的历史沉淀

也就是在这美丽的传说中,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哇麻村。哇麻村北距丹麻镇五公里,东依甘滩岭,山顶有俄博,西为曾花湾坡。南北向的哈拉直沟河从哇麻村西部流过。河东600米处为东西向的景州峡门至东丹麻的公路,村庄分布在路东的公麻台(七、八社)、哇麻台(三、四、五、六社)、白抓吉台(一、二、九社)三个台地上。

哇麻村现居住农户404户,人口1661余人,其中土族占44%,藏族占45%,汉族占11%。村中传统的土木结构民居有330余户,现代砖木结构建筑有70余户。村东南部有白抓吉寺,北部有上台根水磨。

关于哇麻村的形成,据村民白成玉家家谱记载,明武宗正德年间(1491年-1521年),其祖上白玉成从西藏迁移到此,因此地牧草肥沃便落户放牧为生,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现在的村落。

白抓吉寺位于哇麻村西的白抓吉台(二社),东为村庄,西为乡村公路,在路旁建有两座卓玛塔,南为乡村道路,北为农耕地,寺院始建于清代,1997年对大殿、山门进行了维修、彩绘。寺院座北面南,由大殿、山门、东厢房(新建)、西厢房(新建)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俗称三转五),歇山顶,正脊砖雕花卉,有吻兽,垂脊、岔脊有脊兽,七架梁,直棂窗,双扇板门,柱高2.67米,檐柱为藏式装饰风格。

哇麻村还有一个上台根水磨坊遗址,位于哇麻村六社西北200米处的上台根部,东至景州峡门至东丹麻的道路,西至农田,南为梨花沟至黄草沟的道路,北至农田,磨坊坐北朝南,为木构架结构,屋面为两坡水,面阔三间9.2米,进深一间3.8米,东开门,磨盘直径1.2米,磨槽长2.4米,进水口宽1.2米,出水口宽0.9米,为立轮式水磨。水磨坊建于民国三十五年。

哇麻村也曾是远古先民们居住过的地方,公麻台遗址就是一个明证。该遗址位于哇麻村公麻台(七社)东南约150米处,地势东和南高西和北低,东距犁铧梁梁约100米,东北200米处为强壮热山(也叫尕龙王山),西距南北向的丹麻河约500米,隔河为西山。遗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1米。地表为农田,散布零星夹砂红陶片、泥质灰陶片,未发现文化层,从采集的陶片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遗址及汉代遗址。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张扬)

责任编辑:hzxhq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