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县综合医改工作的稳步推行和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全县“健康教育进家庭、首诊小病在基层、疑难危重再转诊、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格局逐渐形成,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逐步解决。
——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以转变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县域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县人民医院与12所乡镇卫生院167所村卫生室,县中医院与9家卫生院127家村卫生室组建了资源利益共享、责任风险共担、三医协调联动的2个县域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实现了县域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双下沉”,切实提高了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充分发挥牵头医院龙头和疾控妇幼机构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原有卒中、胸痛、创伤、危急孕产妇救治、新生儿危急重症五大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县域综合医疗管理、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病理诊断等17个中心,覆盖全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并利用远程会诊平台,构建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网络,向基层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加强医共体队伍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全科医生转岗、住院医师规培、进修学习等方式,累计培养全科医生37名、规培24名、基层卫生人才培养80名,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选派43名卫生院医护人员到无锡新吴区进行全科医疗、康复等进修学习,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根据卫生院实际需求,选派医院业务骨干定期下沉至卫生院开展坐诊、带教查房、培训讲座和质量控制评价等工作,带动新业务新技术,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业务水平。2020年1-9月份,累计下沉569人次,教学查房298人次,病例讨论107人次,专题讲座212人次,指导开展新业务28项。
——优化双向转诊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制定了《互助县人民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开设转诊电话,实行24小时在线服务,配备转运车,打造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1--9月份向上级医院转送病人346人次,各乡镇卫生院上转县级医院14544人次,下转各乡镇卫生院11556人次,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2%以上。同时,投资20万元将12家卫生院的医院管理系统(HIS)、检验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更换为成都信通公司的系统,实现了临床远程会诊和远程影像会诊县乡两级全覆盖,并依托北部战区总院对口帮扶契机,通过5G网络技术与北部战区总院开展远程会诊,截止目前累计完成43例。
虽然我县分级诊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分级诊疗政策宣传不深入,群众对一些普通疾病的认识不足,群众“盲目就医”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质量也不高,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等等。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制定各级医院诊疗的病种,双向转诊标准,以及考核、评估的方法,明确双向转诊的约束制约机制,以确保分级诊疗顺利推进和确保医疗安全。二是要广泛宣传开展卫生知识教育,改变传统“患者选择医生”的模式,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要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医。广泛宣传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项目、诊疗病种、专科开展情况、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转变群众就医观念,合理引导民众分级诊疗。三是要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提高。分级诊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强弱,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分级诊疗的核心内容。要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规范化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胜任分级诊疗工作,既保质又保量。四是加大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让上级医疗机构的医师下沉到基层单位,进行传、帮、带、教、做,既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又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上级医疗机构同等水平的服务,真正实现了医生流动服务、病人本地就诊的分级诊疗目的。
编校:袁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