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医疗优势,进一步拓展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服务中的作用,从药材种植、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专科打造、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县中医药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培产业,全力打造中药材生产基地。围绕“建基地、育龙头、带农户”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技术培训等措施,扶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在我县脑山地区种植中藏药材,建设中藏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推动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已打造中藏药材种植基地50余个,培育专业合作社33个,建成加工生产线2条、晾晒房12个。2019年,全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6万亩,生产各类药材10.5万吨,产值3.2亿元以上;“互助当归”“互助黄芪”“互助大黄”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互助中藏药材品牌优势不断彰显。
----建体系,不断夯实中医药服务基础。结合医药体制改革和健共体建设,构建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辐射、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投入3860万元完成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门诊住院楼和中医针灸楼等建设项目,持续改善县中医院办院条件,开设县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先后投资333万元建成21所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并配备针灸、拔罐、刮痧和TDP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所有卫生院均能提供熏蒸、热敏灸等8类以上适宜技术;全县245家村卫生室、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不断筑牢。
----强队伍,努力提高中医药医技水平。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模式,配齐配强基层中医药医疗队伍,保证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中医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全县60名中医专业乡镇医生取得执业助理或执业医师资格,173名中医专业村医取得中医类资格证书。积极选派中医医师参加全科转岗和住院规培项目,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处方评比等学教活动,累计完成中医全科转岗培训21名和住院规培医师6名。投资40万元建成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及示诊室,积极开展新老中医“一对一”带徒传教和巡诊工作,持续加大与辽宁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沟通对接,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带教查房和知识讨论等学习活动。同时,县中医院作为海东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累计完成县乡村三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137人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2000余人次。
----设专科,着力提高中医药治病防病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全力推广应用针刺、灸法、火针等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目前,县中医院有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特色专科4个,开发中药饮片300种以上;各乡镇卫生院充分应用中药饮片、针灸、拔罐、电疗等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同时,建成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发挥中医药防病作用,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县中医院免费为群众提供中医预防方剂1100余剂、艾灸盒60余个,提升了全民疫情防控成效。
----重宣教,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我县重视中医药知识普及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县中医院通过悬挂古代名医图、中医典籍上墙、开发微信中医知识名片、推广“八段锦”“降压操”工间操等方式,搭建了中医文化长廊,营造了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围绕中医“治未病”、保健养生等内容,定期开展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中医体质辩识、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活动,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建设。2019年共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454期,开展健康咨询活动164次。中医治未病中心和MMC中心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状况评估1000人次,建立健康档案500余份。今后,将持续投资120万元建设省级中藏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搭建更加实用、全面的中医药文化学习宣传服务平台,助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县中医院供稿 编校:包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