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盘绣是青绣种类之一,主要以“两针两线”的独特针法、丰富艳丽的色彩应用、古朴生动的图案展现,久负盛名。近年来,我县依托民族地域特色,紧紧围绕“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的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全县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全县共有挂牌登记盘绣企业17家,登记绣娘4980名,其中从业人员1373人(贫困户533人)、“绣郎”31人、残疾人士85人、少数民族2281人。
——坚持高位推动,夯实发展基础。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产业促进大会精神,将“非遗”资源与精准扶贫工程相结合,在五十、丹麻、东沟等土族聚居乡镇大力实施盘绣产业项目,共建立了24个“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17年,在班彦村投入国家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修建了班彦盘绣园,吸收贫困妇女创作盘绣作品。盘绣园可带动450余人就业,年产土族手工刺绣9000余件,年销售收入可达342万元。目前,培育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小微文化企业21家,扶持成立文化产业公司8家。
——开展传代培训,壮大绣娘队伍。我县以拓思路、开眼界、促手艺为目标,通过“雨露工程”、“阳光工程”、“妇女技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开展“青绣”技艺培训。一方面组织绣娘到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培训;另一方面组织盘绣艺人及传承人参加土族盘绣培训班,着力提高技艺水平。近几年来,累计培训30—45岁的农村妇女达5000余人。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县文化馆组织刺绣传承人走进学校,常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丹麻中心学校、林川乡中心学校、城东小学等5所学校开设了“非遗”兴趣课堂,面对面教授刺绣技法,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民间手工艺教育,使我县深厚的“绣文化”底蕴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通过近两年的帮扶工作,土族绣娘们学习热情日益高涨,绣艺大幅提高,土族盘绣产业成为土族妇女手头、炕头、村头实实在在的增收产业。
——培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为统筹推进青绣产业发展,我县专门成立“绣文化办公室”,负责全县“青绣”产业培育、人才培训、产品研发、宣传推介等工作。引导和培育了以县文化馆下属国有企业--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盘绣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目前,全县盘绣制作、经营户达21家,其中规模较大的盘绣产业公司3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100户,季节性生产户5000余户,年加工盘绣绣品约4万件,销售收入800万元。
——加强经营管理,确保规范运行。以“土族盘绣” 精准扶贫产业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服务农户、为农户谋利益为宗旨,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统一配发生产材料和图案纹样,统一生产销售”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通过“传、帮、带”方式提高绣娘技艺水平,确保绣品质量;改建新建五十、丹麻等6个土族聚居乡镇的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2处,免费为绣娘开放。逐步形成了“绣娘有绣房,人人有活干”的生产局面。同时,收入分配方面,产业基地根据每位绣娘订单产品完成情况,发放年终奖励;完成订单以外任务的,可自由经营或由基地统一销售。目前,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
——注重宣传推介,拓展产业市场。近年来,我县依托“大美青海”文化宣传活动,“非遗”、文化产业博览会,网络带货直播和组织盘绣企业参加各类大赛、展会等途径,宣传推介盘绣绣品,有效提升盘了绣品牌知名度,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目前,组织绣娘赴新西兰、意大利、韩国、西班牙、坦桑尼亚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宣传。组织参加“非遗”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220余次。通过2小时的“带货女王”薇娅直播间和班彦村绣娘一起在线直播推销“青绣”产品,直播总销售额达712.1万元,带动我县2500名绣娘人均增收1800余元。金盘绣公司签订依文集团、mary ma(国际时装品牌)订单达700万元,向世界展示土族传统文化魅力,将土族盘绣远销海外。
——研发创新产品,永葆产业生机。为进一步提升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盘绣市场占有率,我县通过自主研发和聘请专业团队等方式,狠抓产品研发创新工作,大力研发适应现代潮流、群众喜爱的产品,在服饰、首饰、高档包、家居、高端礼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会议用品等8大类日常生活用品上设计盘绣图案,增加美感、吸引顾客,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通过与商家的合作,将民族手工艺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增加收入。截止目前,市场上畅销的我县青绣产品种类达500多个品种,销售收入800余万元。
虽然我县青绣产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刚刚起步,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绣娘老龄化程度较高60—80岁民间艺人比重达到40%以上,绣娘技艺水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管理不规范,行业抱团发展意识不强;缺乏专业设计和市场营销人才,产品销售渠道较窄,等等。下一步,我县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产品研发。聘请高水平设计团队,将互助的文化、历史融入到设计中,研发顺应市场需求的盘绣产品。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建立稳定、长效的绣娘团队和运行机制,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绣娘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升技艺水平。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加大“金盘绣”、“索隆姑”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领全县盘绣企业、工坊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加强规范管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文化兴旅”信念,加强对民间艺人和从业者的培训教育,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传统民间文化的实践者、体现者和示范者。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妈妈制造平台、唯品会、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和省内外各大景区景点广泛宣传推广,提升盘绣的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
(编校:袁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