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以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建设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为引领,扎实推进土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土族盘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12家,培育发展县级非遗工坊48家、生产性传承保护基地10家、传习所4家及重点企业4家,累计实现盘绣产值9470万元。2023年互助县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2024年县文化馆获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聚焦研创联动,筑牢文化传承根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禀赋,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充分释放盘绣产业潜能。一是强化盘绣研究。广泛搜集整理土族盘绣资源,出版发行《土族盘绣纹样大全》《土族服饰》等系列丛书、《传统花儿曲令集》《土族婚礼》等音乐专辑、《拉仁布与吉门索》《太平歌》等叙事长诗专辑,拍摄发行院线电影《北龙山的呼唤》,丰富了土族文化传承载体。二是加大研发力度。坚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合作,推动盘绣产品研发,助力盘绣焕发新活力。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870万元,创新推出“盘绣+”系列产品120余款。盘绣产品、土族服饰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先后斩获各类刺绣大赛奖项80余项。三是推动多产融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青绣(盘绣)产业基地、小庄盘绣艺术馆、土族故土园、班彦盘绣基地等核心资源,积极开发土族民俗体验游线路,加快构建“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让土族盘绣搭上“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产业要素保障。牢固树立“全区域谋划、全产业联动、全要素配套、全时空统筹、全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理念,坚持顶层设计,筑牢发展根基。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互助县“青绣”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互助县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建设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为盘绣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规范、工坊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既盘活了小微工坊的生产经营活力,又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土族非遗技艺从传承保护到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夯实设施基础。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渠道,持续加大盘绣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打造了素隆姑、五十班彦盘绣园、阿妈手作等一批示范性项目,形成了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矩阵,为土族盘绣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重人才培养,推动传统绣艺传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多措并举、多点发力的工作模式,狠抓盘绣从业培养工作,建成了一支“懂技术、懂设计、懂生产、懂销售、懂宣传”的盘绣从业队伍,为土族盘绣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目前,全县拥有长期稳定从业的专业绣娘5300名,季节性生产绣娘3000余名。一是深化校地合作。依托青海民族大学优质资源,开设盘绣高端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设计人才,累计选派300余名绣娘和管理人员参训,有效提升了盘绣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工坊运营水平。二是强化自主培训。整合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源,建立“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联动培训机制,三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70期,培训从业人员3500余人次,系统提升了绣娘的技艺水平和产业骨干的管理能力。三是完善梯队建设。通过建立“专业绣娘+季节性绣娘”的弹性用工体系,既保障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又带动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灵活就业,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
——打造产业品牌,推动市场繁荣发展。坚持打造盘绣品牌和拓展产品市场一体推进工作模式,不断提升盘绣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一是打造盘绣品牌。创新品牌推广方式,面向社会开展盘绣LOGO征集活动,有效提升了盘绣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积极推进品牌商标注册保护工作,成功注册“金盘绣”“素隆姑”等盘绣商标,为土族非遗技艺的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二是建设产业基地。建成并运营青绣(盘绣)产业基地,创新构建“企业+基地+工坊+农户”的联动生产模式,形成以青绣(盘绣)产业基地为核心、乡镇(街道)工坊为支撑、村级重点绣户为延伸的产业格局。目前基地入驻企业及工坊50家,其中农特产品类企业19家、青绣及文创类企业31家,解决固定就业岗位35个,辐射带动全县19个乡镇(街道)25家盘绣工坊1132名绣娘居家就业。三是实施多元销售。依托主流电商平台开设线上专柜,同时积极邀请知名网红、直播博主开展盘绣专场直播活动,有效提升品牌曝光与销量。精准把握知名景区景点、繁华商业街区人流优势,科学布设文化特色产品展销点。目前盘绣产品已成功覆盖青海湖、茶卡盐湖、土族故土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知名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