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紧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目标,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
——深化医改举措,整合医疗资源。2016年,互助县积极响应改革号召,依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在县域内搭建由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牵头的2个医共体。全面落实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要求,促进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明确县中医院负责县域21所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技术带教和业务指导的职能,有效提升基层中医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中医服务。
——完善硬件配置,构建服务网络。加大对基层中医服务硬件设施的投入,实现21所乡镇卫生院中医馆100%全覆盖。其中,14所中医馆投资20万元,7所投资10万元,平均业务用房面积达260平方米。各中医馆配备中药饮片250种,拥有63名具有中医类专业学历的工作人员,并配备熏蒸治疗机、中药煎煮机等10余台新型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通过这些举措,构建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重点中医专科为骨干,中医馆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中医就诊需求。
——规范操作流程,统一诊疗标准。依托挂靠在县中医院的海东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开展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制定《常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等规范文件,创办《河湟杏林学报》,统一规范中医类新增医疗项目51项,修订医疗服务收费项目383项,调整医保支付类别15项,确定市场调节价1项及耗材目录10项的收费标准。推行10个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按病种付费模式,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推动县乡中医药服务同质化、规范化发展。
——强化人才培育,打造专业队伍。以创建“一院一特色”为目标,组织县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团队,以“结对帮扶”的形式到基层卫生院开展帮扶指导。选派25名骨干医务人员担任导师,通过集中理论授课、临床实践、手法带教、技能考核等方式,开展多期省市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359人,实现中医馆培训全覆盖。经过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均能开展6大类18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95%的村卫生室能够运用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诊疗服务占比达36%以上。
——推动医防融合,健全卫生体系。互助县推动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时至少配备一名中医医师,在签约服务包中增加中医药服务项目,为签约家庭提供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加强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重大疾病的筛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营造文化氛围,普及中医知识。结合“美丽中藏医医院”活动,互助县推动在中医馆内外展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院区种植中药植物。在卫生院大厅设置中医药文化宣传橱窗、文化墙,通过电子屏播放中医药健康知识,每月定期更新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开展中医药健康宣教、公众咨询活动,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引导群众运用中医药知识“治未病”,目前已达92%。
编校:张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