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持续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作为“健康互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举全县之力巩固提升示范区创建成果,全民健康意识有效增强,健康素质不断提升。
——坚持高位推动,保障体系有力有效。加强组织领导。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调整完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合督导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压实工作职责。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35家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资金保障。将慢病防控示范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决算,每年拨付专项经费10万元,做到专款专用,并逐年提高专项经费在业务总经费中的比重,有力促进慢性病防控工作落实。
——坚持部门协同,健身氛围日渐浓厚。着力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始终坚持大健康理念,持续打造健康支持环境,累计建成毛斯河健身步道、青稞酒文化广场等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社区等240个。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全县建成体育健身场地560个、田径场地3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全民健身体育场、全民健身综合馆、体育馆等均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扎实有效开展控烟活动。全县公共场所禁烟警语和标识设置覆盖率达100%,无烟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创建率均达100%,县级公立医院均开设了戒烟门诊,21家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简短戒烟干预服务。
——坚持宣传引导,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设置专题节目、配置宣传栏、制作短视频、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方式,不断拓宽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全民健康意识有效增强。近年来,累计拍摄“三减三健”等宣传短视频12部,开展各类大型主题宣传活动95次,举办健康讲座230余期。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进课堂活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利用学校广播站、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全县幼儿园、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全面开展健康水平调查。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全县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技能掌握率分别达75.55%、58.63%和43.25%,健康素养水平由2020年的20.38%上升到2022年的25.41%。
——坚持全面统筹,防控基础更加坚实。构建整合型防控体系。优化整合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等资源,建立互联互通机制,构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分层分类开设公共卫生科、慢病防治科等科室,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突破口,深化医改,部分病种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2023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5.74%,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留乡镇,大病不出县”。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实施打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专项行动,居民知晓率、满意度得到双提升。2023年签约率为79%,重点人群签约、履约率分别达100%。加快补齐信息化短板。建成县乡互联互通“一站式”结算服务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实施互助县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努力实现信息共享。传承中医药发展。县中医院积极打造中医药特色专科,引进和推广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将糖尿病等10个病种纳入中医特色治疗DIP付费改革,助力慢性病防控提质增效。
——坚持精准发力,预防成效日益明显。优化重点慢病患者管理。建立并落实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常态化开展重点人群健康体检,提供个体化健康指导,将慢性病患者及时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全县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4.28%和70.9%,血压和血糖控制率分别达68.54%和68.13%。积极预防口腔疾病。加强对6-9岁学生的综合干预,累计完成“六牙龄”窝沟封闭7231人次,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60.3 %。2023年全县12岁儿童患龋率为21.39%,低于国家指标3.61个百分点。规范开展疾病监测。扎实开展死因、肿瘤监测和慢性病防控社会影响因素调查,科学分析全县居民医疗服务情况、慢性病影响因素,为“十四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编校:秦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