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023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40.8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
——注重强基固本,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基础、抓管理、重落实,教育工作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投资4.35亿元的威远镇小寺小学、塘川镇苏泊尔小学等18个续建项目全部完工,新城第一小学、威远镇古城幼儿园等12个新建项目进展顺利,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压紧压实控辍保学工作责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2.96%。职业教育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县职校荣获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惠民政策,拨付各类经费5107.9万元,落实各项资助金3396.07万元,惠及学生15.58万人次。
——聚焦改革创新,医疗卫生更加惠民。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疗卫生领域综合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松多卫生院医疗综合楼、县中医院康养护理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行,县乡村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县内就诊率达92%。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医保基金覆盖率达97.89%。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DIP付费医疗机构占比达到92.85%,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着力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健全完善“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工作不断深入,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全省首个低氧反应海拔高度医学博士站在县人民医院揭牌成立。
——坚持普及普惠,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公共数字文化云等重点工程项目,建成“1个总馆+19个分馆”文化服务网格。开展“文化人才专项”服务工作,80余名文化人才深入19个乡镇(街道)和8个社区,联点指导各文化分馆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举办、“一乡一品”品牌打造等工作。突出抓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旅产业孵化基地,有序推进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基础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以土族盘绣为代表的非遗品牌和文化产业,举办盘绣产业培训班53期,培训2585人次,研发文创产品60余款,销售收益达2127万元,互助入选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建成投用全民健身中心等4个健身场馆、429处城乡健身场所,全县人均健身场地达2.57平方米,全年免费参与健身人数达49万人次,互助荣获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称号。
——突出就业增收,社会保障愈趋完善。牢固树立“就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以打造“互助家政”“土族盘绣”劳务品牌名片为抓手,推动助企稳岗、劳务输出、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就业形式有效互补,全县劳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规模化输出程度不断提升,劳务收入已成为全县农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高质量承办了全省第二届家政论坛和家政职业技能大赛,互助家政北京办事处、无锡办事处、海东运营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家政从业人员达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4亿元,“土族盘绣”“互助家政”以青海省第一、第二的名次成为省级劳务品牌。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老年人、退役军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23年,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补助资金1.08亿元。
编校:石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