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发布时间:2024-03-05 10:13:15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综述



昆仑莽莽、祁连巍巍,古老冰川孕育长江、黄河、澜沧江,浩浩汤汤、奔流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情系青海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寄予青海“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的殷殷嘱托,为青海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牢记嘱托,奋发进取,开创新局。2023年,青海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做好青海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考察青海两周年之际,省委召开专题研讨会,在新起点上对贯彻落实工作再动员、再部署,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旗帜鲜明提出“新时代新征程担当实干、建功立业,核心一条,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省委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工作规则》,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要件”抓落实,扎扎实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开花,结出硕果。


绿水逶迤去 青山相向开


——牢牢把握“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要求,青海加快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


初春的青海湖,蔚蓝湖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湖面上,碎冰绵延翻涌,大天鹅缓缓游弋,赤麻鸭倏然飞起,如梦似幻,宛若仙境。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详细了解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


对于青海的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是深深牵挂。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


这些殷殷嘱托,指引我们前行。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工作的重大要求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领下,我们从思想观念上坚持生态优先这一点由“被动摇摆”向“主动坚定”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向“绿色低碳”转变,青海生态保护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个成绩体现的不是单纯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而是在以更高标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高标准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国家公园群建设成效初显。


3月,玉树隆宝滩,等待迎接第一批北迁的黑颈鹤归来。一山一水皆画卷,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处处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精神,2023年,青海以“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主题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和整合优化工作,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进一步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管理体制,全面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以系统观念谋划保护修复,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


“沙珠玉,无珠也无玉。”曾经的沙珠玉人饱受沙患之苦,如今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绿树成荫,农田防护林网和灌溉渠系越来越完备。


2023年,青海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为契机,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7.9%,玉树隆宝滩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绩,保护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高原乐土。


青海湖裸鲤从濒危物种降级为易危物种,藏羚羊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这些都是人类参与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


2023年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青海分库获批,我们还完成国内首例高山兀鹫人工繁育研究项目,普氏原羚、黑颈鹤等关键物种数量有所增加。


——始终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青海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城市干净、空气清新、绿化面积大、风景美丽、人民热情,让我觉得很舒服、很亲切。”去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专题宣介会期间,来自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近30个国家的外宾来到青海,看到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亲身体会到这里环境的优美。


2023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及以上,国考断面达到Ⅰ类数量较2022年增加31%,土壤环境清洁稳定。


——完善制度体系,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截至目前,在生态环境领域行刑衔接工作机制推动下,公安机关与多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巡查检查,协助核查并移交各类违法线索620余条,发送公安提示函70余份,督促整改问题隐患270多个。


随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颁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有了从国家层面立法规范的专门法律,抓住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的契机,2023年青海坚持将推动立法和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利器,开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和自然保护地条例立法工作,编制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方案,构建青海湖国家公园“1+10+X”规划体系,深入推进排污许可、环境信用评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等制度改革。


积优势为胜势 跋山涉水风光无限


——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要求,青海经济稳中求进


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不足6公里的大街,丽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一字排开。生产多晶硅的上游企业顺着大街,便可把产品送到下游客户。往来货车让人感受到光伏产业成群结队的动能……这里的“光伏一条街”已成为青藏高原又一张名片。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国家电投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实地考察青海的光伏产业发展。


对青海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落实总书记重大要求,以生态文明高地统领产业“四地”建设展现出新气象。


——加快建设产业“四地”,强化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撑。


2023年,聚焦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高标准制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全力推动钾肥稳产保供,推进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电解槽技术改造,发展金属锂、氯化锂、氢氧化锂等下游产业及下游镁系合金新材料。


抢抓清洁能源发展黄金窗口期,坚持源网荷储一体推进,两个特高压输电通道纳入国家规划,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落地。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居全国首位,青豫直流外送电量477.23亿千瓦时,支撑中东部地区减排4400万吨。


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初见成效,全省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倍、1.9倍。


打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冷凉蔬菜出港出澳,形成规模式发展,联农带农富农效益明显增强,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115个,输出大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超168.2亿元。


——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为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全面实行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覆盖全省所有政务服务中心……过去一年,改革举措具有更加鲜明的指向性,奔着问题去,稳步实施机构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启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


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54列,进出口总值增长20.3%,“新两样”出口增长2倍、3.6倍……2023年,青海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访,努力在国内外发展条件和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中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做好创新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拿起一卷已经完成的碳纤维,轻捻一束碳纤维丝,然后顺着排列的方向“撕开”,一根根蛛网状的碳纤维瞬间展开,原本“一根线”变成“一张网”。


2023年,青海加快打造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级科技计划新开立项461项,总资助经费6.74亿元,当年资助4.26亿元,在生态文明、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特色农牧、新兴产业等领域科研创新取得有力成绩,新增产值13.16亿元。


数字经济发展乘风破浪,京东青海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运营,在全国率先发布绿色算力地方标准,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超过1100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向好,让青海踏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23年,深入开展抢抓机遇促发展系列活动,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经济在恢复中较快增长,回升向好的基础持续加固。我们看到作为青海粮仓的海东市,农机往来穿梭,农田泛起青葱绿意;在省会西宁,一场场招聘会人头攒动,一次次重大项目达标投产,一个个商业核心区张灯结彩;在青海工业发展“主战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围绕盐湖产业从科技、旅游、服务多方入手加紧延链、强链、补链……


树立关爱民企、支持民企、帮助民企的导向,更多具有青海特色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为高质量发展作贡献。随着2024年“新春第一会”的召开,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七个方面列出33条措施。


大道如砥 不负人民


——牢牢把握“增进民生福祉”重大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脚印串串,步步情牵。每到青海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到农村、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了解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亲力亲为的示范引领下,青海用行动诠释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曾经的贫困户,易地搬迁后,吕有金把自家院子改造成酩馏酒作坊,小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吕有金说:“特别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能再到班彦村走一走,看一看。”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盘绣、八眉猪养殖、青稞酒酿造等特色产业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2023年,班彦村人均收入14130元、村集体收入69.6万元,大伙儿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23年,青海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明确“一书一单一承诺”工作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群众务工渠道、不断扩大协作帮扶成效,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速,全省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因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不分民族,都是一家人。”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南街社区的席大妈说。南街社区是互助县少数民族居民最多的社区,去年,社区投资20万元,建成了活动室、图书室、服务站为一体的“民族之家”,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2023年,青海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确定为主题教育实践载体之一,新增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五年再提升行动,打造388个“石榴籽家园”社区。


更令人欣喜的是,青海20万群众从事的拉面产业、30万农牧区妇女从事的“青绣”产业,进军全国市场,“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金名片”。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随着零工驿站建立,打零工群体告别了往日在路边风吹日晒的谋生方式,有了求职的“温暖港湾”。“在零工驿站,用工信息也多,活也好找。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砖瓦工沈国宝十分高兴。


2023年,青海确定的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硕果累累,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6%。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灾后就业行动,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90%。492种藏(蒙)医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减轻农牧区患者就医负担。完成52个养老综合服务点、111个农村互助养老点建设,1303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扎实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海东市司法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人民检察院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万家灯火,幸福绵延。


——感恩奋进,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信心更加坚定。


3月1日清晨,地处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中心学校国歌悠扬,迎来震后首个开学日,开始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第一时间提出工作要求,并赶赴救灾一线,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与时间赛跑、与严寒抗争,震后10分钟专业救援队集结赶往灾区、1小时开展地毯式排查搜救,196名受伤群众连夜得到及时转运救治,震后9小时通信基站和光缆全部抢通,1天内供电线路全部恢复通电、受灾群众全部住进帐篷安置点,2天内受损道路全部实现正常通行,6天内受灾群众转移到板房安置点,1周内学校实现复课复学、2周内实现线下复课。


最让人感动的是,地震发生后,全省各民主党派成员、宗教界人士、民营企业家、新兴社会阶层迅速行动,积极投身应急救援,踊跃捐款捐物,广大群众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灾难。


今年元旦,灾区群众自发升国旗、唱国歌,挂党旗、感党恩,发自内心表达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热爱和拥戴,场面十分感人。


老百姓们动情地说:“投入这么大的力量、花这么大代价,这样的搜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肯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得到!”


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目前,积石山6.2级地震受灾地区的9803户45218名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


为更好解决受灾群众的急难愁盼,当地成立社情民意工作组,抽调熟悉群众工作的干部,深入一线,走进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现场解决困难,做细做实群众关心的各项工作。


痛定思痛 刮骨疗毒


——牢牢把握党的自我革命重大要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的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实现管党治党由“不严不实”向“一严到底”转变。


去年一年来,正是深刻的作风之变,带来青海各项工作效能之变。


“没想到这么快!困扰我们多年的事情,终于搞定了!”由于深度调研群众需求进行相关改革,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王家庄村安置项目所需要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行证”,从之前不知道上哪去办,到如今10分钟内拿到手,“卡壳”难题终于疏通了。从村支书到村民,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重复领取冬春生活救助金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审核对象不精准还是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有问题?”去年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经过整治自身作风问题,将2022年冬春救助资金和汛期自然灾害抢险救助28.78万元进行合理发放。


“昨天反映的事情,今天就给了回复,这个效率实在是高,我很满意。”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纪委在接到村民反映未收到残疾人补助金的电话后,第一时间进行了细致的查询工作,第二天就给了答复。


……


一桩桩、一件件,生动诠释作风整治的积极成效。


——作风问题,一度成为青海之“痛”。


2023年,我省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中央纪委严肃查处通报,影响恶劣。


全省上下引起强烈震动,十分痛心自责,深感辜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信任重托。


痛定思痛,刀刃向内。青海动真碰硬的意志坚定,惩治陋习的态度决绝。


去年4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不久,省委再次修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若干措施》,把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作为主题教育的实践载体之一。


5月,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开展。省委书记陈刚在动员部署会上向全省党员干部发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六问”,直击要害、发人深省,直面问题、深挖根源。随即,公开发布全省党员干部违规吃喝“十严禁”要求,开通违规吃喝“码上报”等监督举报平台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全面起底党的十九大以来公职人员酒驾醉驾和留置案件涉及的违规吃喝问题,也开启了深挖彻查风腐问题的一系列行动。


7月,全省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始。严字当头的强大震慑,让青海迅速形成一种“不敢”“不能”“不想”的氛围。


紧接着,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匡正实干导向,深刻揭示了青海部分干部中存在的“躺平”作风顽疾和错误政绩观,推动“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引领干部想干、敢干、会干,激励各族干部群众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积极投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主战场担当作为、建功立业。之后深入开展“想一想我是哪种类型干部”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


“动真格、出真招,这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作风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一次彻底的大排查、大整治。”青海省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场转变观念意识、治理政治生态的作风整治在青海全省全面深入推开,集中查处一批风腐一体的问题、问责一批履职不力的行为、教育一批庸懒散拖的人、通报一批顶风违纪的案例、解决一批急难愁盼的问题、规范一批制度规定。与去年同期相比,违规吃喝等问题下降了40%。


——作风之变,带来的效能之变,就是发展之变。


从整治违规吃喝破题,荡涤过后,风清气正。青海广大党员干部更专注于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放在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上。


有干部表示,“以前没这么清醒地看到吃喝问题的害处,现在从实际变化中感觉到,管住吃喝的嘴反而放开了干事的手脚。”部分干部中整治违规吃喝影响经济的错误思想也得到了深刻转变。


能有共鸣,皆因事实胜于雄辩。去年一年,青海新设立经营主体增长27%,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3%以上,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9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88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8亿元,青薯9号位居全国马铃薯推广面积榜首,油菜良种推广占北方春油菜主产区总面积85%以上……发展效应持续显现,数字背后反映出实干的力量。


作风决定作为,青海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将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今年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详细阐述“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实践要求,今年青海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决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持续深化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切实将纠治“四风”进行到底。在营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上久久为功,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氛围在青海大地越来越浓厚。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青海正在以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脚踏实地、干字为要的务实作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为现代化新青海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