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全力谋划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持续完善农牧民收入增长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主动仗”,全县农牧民持续增收步伐更加稳健。前三季度,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76元,同比增长7.2%。
——做细产业帮扶,增加经营性收入。因地制宜调结构、建基地,深入实施“四万双百”优势农作物示范基地打造工程,投入各类支农资金1.83亿元实施农牧业产业项目22项。积极开发自驾游、民俗游、田园游等精品线路,做优“七彩家宴”“河湟洋芋宴”等特色饮食产业,全力打造南门峡磨尔沟等消费集聚区和网红打卡地,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从事餐饮民宿服务、文创商品制作等产业增加收入。
——做深就业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快培育壮大“互助家政”、土族盘绣等特色劳务品牌,带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从事家政等稳定就业工种。利用村级光伏等集体经济收益,开发村内公益性岗位,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上岗就业、增加收入。开展“春风行动”“夏季攻坚”“金秋助农”“暖冬惠民”和“就业援助月”等主题活动,召开招聘会18场次,促成就业750人。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订单式”“委托式”培训模式,精准实施短期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实用农业技术等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全县劳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规模化输出程度。
——做实政策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精准发放各类涉农补贴,年内向农牧民发放草原生态奖补资金、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各项涉农补贴资金9000余万元。开展防返贫监测大走访大排查行动,及时落实特殊困难群体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81亿元,惠及群众5.6万人。严格落实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政策,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务工,让农牧民就地就业增收,投资5160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2项,为1026人次发放劳务报酬813万元。
——做精资产帮扶,增加财产性收入。全面推行村集体经济“梯队管理法”,探索开展“强村带弱村”帮带活动,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170万元,重点支持31个村集体发展经济。鼓励支持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企业或托管机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收取租金或获取分红增加土地收益。支持农户充分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或农房,通过开发经营农家乐、民宿等形式参与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持续让群众增收。
编校:李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