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效衔接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全力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振兴步伐全面加快。
——“一项机制”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我们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头等大事和政治任务,以齐抓共管的责任链、五查联动的监管网、逐项清零的问题账,全面构建了高效务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凝聚了推进有效衔接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扣紧“责任链”。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乡镇村社、施工现场、产业基地,督导调研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示范带动分管县级领导、各包联县级领导主动担责、靠前指挥、蹲点督战,乡镇部门履职尽责、分工协作、合力攻坚,全面构建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镇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体系。二是织密“监管网”。充分发挥县级领导联点督查、分管领导常态督查、专班督查组分片督查、纪委监委专项督查、行业部门全面自查“五查”联动机制,各县级领导和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头到一线看进展、找问题、促整改,高效推动了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三是清零“问题账”。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一书一单一承诺”要求,坚决把问题整改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全面认领、照单全收反馈问题,制定“作战图”,明确“时间表”,细化“任务书”,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推进问题整改,国家、省市考核反馈的41个问题和媒体暗访反馈的3条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两篇文章”助力乡风民风更加文明。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和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目标任务,聚焦文化传承与发展,深入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各族群众文化自信持续增强。互助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县区。一是写好文化传承篇章。深入推进河湟文化保护工作,实施非遗项目73项,培育非遗传承人235人,文化企业、产业户532家,创新推出了一批以《彩虹部落》为代表的文艺节目和以《铁马冰河》《华锐婚庆赞歌集》等为代表的文艺作品,累计开展“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等文艺惠民服务活动演出120余场次,切实以“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精品力作有效提充实了广大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和精神世界。二是写好文化发展篇章。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全力以赴建基地、抓项目、树品牌,积极培育景区景点农文旅融合、游购娱俱兴的新业态,创新研发适销对路的旅游新产品,精心打造了“福地东沟”“秘境松多”等“一乡一品”乡村特色文旅品牌19个,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121.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4亿元。“七彩互助研学之旅”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个统筹”助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我们牢固树立“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乡村建设理念,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一是统筹资金共谋划。始终坚持“统筹使用、提高效益,应整尽整、应合尽合”的思路,科学制定全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将美丽乡村、居住条件改善、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农村综合改革等资金整合到乡村建设,全力画出了乡村建设最大“同心圆”。二是统筹项目共建设。按照“规划捆项目、项目捆资金、资金捆落实”的工作思路,突出解决群众刚需、打造村庄特色,集中资源、抓点示范、整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精准实施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乡村建设项目,构建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乡村建设“新格局”。三是统筹力量共管护。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持续健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乡村建设群众参与机制,有力助推了乡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
——“四大工程”助力群众稳定增收。我们紧盯“两个高于”的目标,全力实施“产业造血、就业活血、政策输血、资产补血”四大工程,持续完善农牧民收入增长体系,全县农牧民持续增收步伐更加稳健。一是实施产业“造血”工程,持续增加经营性收入。农牧业提质增效促增收,因地制宜调结构、建基地,投入各类支农资金1.83亿元实施农牧业产业项目20项,持续推动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乡村旅游市场火热促增收,全力打造东沟卡朗、南门峡磨尔沟等消费集聚区和网红打卡地,带动吸纳更多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从事餐饮民宿服务、文创商品制作、农畜产品销售等产业增加收入。二是实施就业“活血”工程,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快培育壮大“互助家政”“五峰铁艺”等特色劳务品牌,互助家政北京办事处、无锡办事处成功挂牌,上半年全县家政从业人员达1.2万人,实现收入2.1亿元。因地制宜开发村内公益性岗位,优先考虑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上岗就业、增加收入。上半年,向2657名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发放工资1380万元。强化劳动力组织输出,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4110人,转移劳动力7.5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8亿元。三是实施政策“输血”工程,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按照“早发放、早受益”的思路,及时向农牧民发放草原生态奖补资金、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各项涉农补贴资金9000余万元。紧密结合防返贫监测大走访大排查行动,及时落实特殊困难群体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2亿元,惠及群众3.5万人。精准落实一次性交通补助、雨露计划补助,登记一次性交通补助、雨露计划1265人,发放补助资金126.5万元。四是实施资产“补血”工程,持续增加财产性收入。探索开展以“组织联学促提高、产业联兴促发展、民生联带促改善、制度联建促规范”为主的“强村带弱村”帮带活动,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速。鼓励和支持农民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增加土地收益,2023年全县流转土地21.95万亩,发放流转资金5000万元。鼓励引导农户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农家乐项目持续增收。上半年,全县350家农家乐收入达3240万元,带动群众1000余人次,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五全模式”助力特色产业高效发展。我们紧紧围绕打造“七彩农业”名片、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全力以赴稳总量、补链条、提质量、扩输出,农业产业振兴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全品种稳产量。整治“非粮化”耕地1.67万亩,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0.5万亩,建立小麦种子生产基地2.2万亩、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4.3万亩、杂交油菜区域化制种基地2万亩、蚕豆制种基地1.5万亩,农作物良种化率达98%,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二是全产业补链条。按照“一产接二连三”的思路,持续完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乡村基地种养、园区企业加工、城市景区销售”的产业链条,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产品入市品级和附加值显著提高。我县荣获“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青稞酒乡”称号。三是全过程提质量。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37.4万亩,推广面积居全省各县区首位。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8%,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产品7个,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亩,打造了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互助草莓”在2023年中国草莓品牌大会上荣获“受市场欢迎草莓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金奖”两项殊荣。四是全方位育品牌。扎实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先后打造“互丰”牌种子、“汉尧”牌菜籽油、“松多牧场”牌八眉猪肉等农畜产品品牌,“七彩农业”Logo成功登记,8大类商标完成注册,全县认证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两品一标”农产品占有率达60%,标准入户率达80%。互助长白葱、“北山洋芋”、八眉猪、“互丰牌”杂交油菜、“汉尧”菜籽油等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提高,互助八眉猪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五是全渠道扩输出。充分依托全国第一个乡村振兴观察点以及青洽会、东西部协作、电商等平台,广泛宣传推介互助优势农畜产品,互助高原特色冷凉蔬菜在全省率先实现直供香港。今年以来,输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共10万吨,销售额达6亿元。蔬菜采收产业带动就业19万人次,带动增收1800万元。
编校:孙林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