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工程的要求,紧密结合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产业扶贫、“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全面加大土族盘绣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全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各类奖项42项,获得大赛奖金13.2万元;互助金盘绣公司设计的刺绣类文化旅游产品斩获历届青海省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累计扶持培育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34家,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100户,季节性生产绣娘5000余名,2019年加工盘绣品约10万余件,销售收入2200万元,绣娘人均增收3400元。
——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青绣’品牌,让老手艺绣出新生活”要求,把推进青绣产业发展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主动听取盘绣企业、非遗传承人、盘绣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意见建议,及时召开专题会为全县盘绣产业发展定调子、明路子,先后出台《互助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盘绣技艺传承与发展要点,建立健全盘绣产业持续发展机制。同时,全面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支持青绣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研发投入,完善盘绣产业发展奖励机制,统筹奖励资金,扶持盘绣产业做大做强。
——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品牌培育。坚持盘绣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齐头并进,加强与高水准专业团队合作,着力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推动盘绣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市场吸引力。2019年,共投入盘绣设计研发资金100万元,邀请清华美院设计团队,研发以盘绣、服饰为主的中高端产品50款。注册完成 “金盘绣”、“素隆姑”等盘绣品牌,组织制定了盘绣生产地方标准,“金盘绣”商标正在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和土族盘绣地理标志。
——精准产业定位,助力脱贫攻坚。坚持 “传承技艺本真性,培育盘绣经营实体,立足盘绣产业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原则,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技”的生产模式,在贫困村和易地搬迁村建立盘绣园集中生产,分地区、分人群按不同产品类型发放订单的产业发展模式,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58户,其中,班彦村盘绣产业基地确定盘绣产业户145户,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全县7家盘绣、刺绣企业被命名为青海省第一批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盘绣产业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品牌产业。
——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传承后劲。坚持人才带动,建立健全 “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的培训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盘绣技艺传承人的资源优势和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通过“传帮带”学习形式,鼓励非遗传承人和优秀绣娘指导帮助青年盘绣技艺者学习技艺,交流互进。组织非遗传承人、优秀绣娘参加省内外高校举办的刺绣传承人群研修班、刺绣产业发展先行区培训学习,帮助绣娘们增长见识、转变观念,全面认识刺绣文化,提升技术水平。2019年,全县共举办盘绣培训20期,参训人次1000人次以上,赴外学习35人次以上,有效提升了全县盘绣技艺者的能力和水平。
——加大营销推介,推进融合发展。坚持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产业、文旅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盘绣文化价值内涵,多平台、多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讲好盘绣文化故事。积极拓展市场,努力搭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依托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及省妇联支持,成立“妈妈制造”合作社,利用妈妈制造平台,在唯品会、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销售。全力对接新兴销售媒体,争取参与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拍摄工作,借力 “带货女王”薇娅直播间,在线直播推销“盘绣”产品,交易额450余万。加快提升盘绣产品的商业化率,主动与依文集团、Mary ma(国际时装品牌)等品牌交流合作,有效增加了土族盘绣的知名度,提升了传统技艺的影响力。
(编校:包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