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成功入选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发布时间:2023-09-18 10:56:11        文章来源:        浏览: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互助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县区。

近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和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目标任务,把推动民族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当作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凝聚力量、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发展壮特色文化产业,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传承凝心铸魂。从全县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以建设省级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挖掘传统文化遗存,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河湟文化保护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县有文物保护点305处,非遗项目73项,非遗传承人235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省级文化产业基地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4家、手工艺品加工基地12家,文化企业、产业户532家。同时,注重文艺以文化人育人和涵养精气神的积极作用,在创机制、搭平台、拓载体、育人才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全县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创新推出了一批以《彩虹部落》为代表的文艺节目和以《铁马冰河》《华锐婚庆赞歌集》等为代表的文艺作品,通过持续推出“接地气”“沾土气”“聚人气”的文艺精品力作,大力传习民俗文化、接续传承民间技艺、广泛传唱民间歌谣,逐步形成了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感恩奋进、处处勤劳致富的乡村振兴良好局面。

——以文化发展富民兴业。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突出抓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建基地、抓项目、育人才、树品牌”等重点,采取“以点连线带面”策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文旅产业孵化基地,有序推进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基础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以土族盘绣为代表的非遗品牌和文化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目前,全县共有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达3000户,季节性生产绣娘5000余名。2022年实现盘绣销售收入达2870万元,增长10.5%。持续打造了“老家东山”“福地东沟”“蔬果台子”“秘境松多”等“一乡一品”乡村特色文旅品牌19个,积极培育景区景点农文旅融合、游购娱俱兴的新业态,创新研发适销对路的旅游新产品,探索发展冰雪运动、康养健身等产业项目,持续打造“河湟洋芋宴”“北山牦牛肉宴”等特色餐饮品牌,通过产业增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推进全季、全域乡村旅游持续向好发展,推动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七彩互助研学之旅”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以文化工程惠民暖民。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不断夯实城乡公共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公共数字文化云等重点工程项目,已建成“1个总馆+19个分馆”的两级网格框架,并预留了全县294个行政村下级入口,着力建设覆盖全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动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依托互助县“文化人才专项”服务工作,招募选派80余人到19个乡镇(街道)和8个社区开展联点帮扶,指导、协助各文化分馆开展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不断壮大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缓解了基层文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创新打造了一批文化惠民特色品牌,不断丰富文化活动供给。今年以来,开展“文化人才专项”“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演出达120余场次,最大程度满足广大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以成功入选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为契机,全面深挖和用活文化资源,培养和用好文化人才,培育和壮大重点文化产业,以点带面,围绕体制机制建设、招资引智育才、特色品牌打造、宣传营销推介、社会效益提升等重点工作,扎实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



编校:石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