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调研文章】关于红崖子沟老幼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谁来种地”“怎么种”“种什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14 09:10:03        文章来源:        浏览: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农业发展呈现土地碎片化,耕地撂荒化,劳动力高龄化,产出低效化状况。“谁来种地”“怎么种”“种什么”成为乡村振兴中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基本情况

互助县红崖子沟乡老幼村坐落在红崖子沟乡北端,属川水地区,全村共有4个社,286户,945人,共有党员50名。全村耕地面积1121亩,主要以种植小麦、蚕豆及油菜为主,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21元。2022年以来,老幼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指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以打造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契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的经营模式,不断拓展土地经营领域,土地托管取得显著成效,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种什么”等问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益的共赢。

(一)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以开展“讲实话、办实事、谋发展、促振兴”为契机,大胆创新,多方探索,带领党员干部先后赴周边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学习取经,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发扬民主精神,多次召集村民共同制定产业兴村发展之路。2022年8月,党支部带领党员种植10亩 “支部试验田”,开展二茬蔬菜复种实验并获得成功,为大面积开展蔬菜种植产业奠定基础,也为农户跟随党支部发展树立信心。2022年9月村支部成立第一季种植管理小组,托管代种215亩冬小麦“党员示范田”,到年底全村286户农户主动要求村党支部代种托管自有土地发展产业。

(二)支部联姻,推行代种托管产业发展思路。2023年支部采取“支部联姻”方式,先后托管了老幼村、担水路村、大庄廓村、西山村近1700余亩耕地,提出了围绕以冬小麦、露地蔬菜、蚕豆、油菜、马铃薯、青饲料种植为主的六大产业版块,在全村开展“托管代种”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托管耕地1500余亩,带头将土地托给村集体党员人数达20人,带动80余名中老年合作社成员就近务工,解放400余名青壮年劳力赴外务工,实现小麦、马铃薯、蚕豆、等农作物增产43.5万公斤;苦菊、红橡蔬菜等经济作物13万公斤,村集体收入达203.5万余元,农户增收202.2万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服务主体获利多方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延伸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各级财政资金的扶持下,为全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发展活力。先后争取到财政支农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500万元,其中,投资125.19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具,用以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区;投资374.81万元建设集育苗晾晒、保鲜储藏、粮油加工为一体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区,预计年内可投入运营,运营后年收入预计可达到300万元左右,可长期提供约20个就业岗位,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每年人均增收1.5万元。项目建成后,所有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实现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四)三权分置,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通过三到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全体村民所有、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所有、生产发展(经营)权归合作社(生产公司)所有的“三权分置”新型生产模式。三权主体各有所得,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村集体,在土地所有权不变前提下,享有产出量增加后的收益,发展村级各项事业,部分收益可作为公共积累资金,作为持续发展资金,用于新型农民培养、机械购置、农村发展等,实现农业现代化。拥有承包权的农户,承包权不变,土地获益不变,托管后既能保证原先分散经营时的“口粮”收成,又解除了土地对农户劳力的束缚,农民有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可流入城市自主择业。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发展的无序化、农业发展的低效化、农民生产的分散化、小农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是技术型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特别是村干部中真正懂技术、懂经营的人较少,对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还存在不足之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二是营销人才紧缺,销路不畅。老幼村的蔬菜种植选种以订单为导向,因此打开销路,抬高地头价是增加收入的关键,老幼村蔬菜订单紧靠县蔬菜办联系的供港销售之外暂无订单,本村从事生产人员受文化程度、地域限制等因素营销思路、渠道不足。三是管理人才紧缺。冬小麦种植、蔬菜种植管理工作紧靠村两委干部维持,其余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时方法单一,经验欠缺。

(二)产业水平不高。一是产业化进程不足。老幼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在“造血能力”方面还需提升。二是村集体经济起步较晚、规模小规模较小,缺乏资金和项目的支持,经济发展缓慢,发展产业经验欠缺;三是“大众化”的产品品质优势不足,老幼村蔬菜供应季节与其他供应商时间重合,缺乏特色产品竞争优势。

(三)客观因素制约。一是土地碎片化严重制约机械化运作,零散的“补丁地”、“巴掌地”、“面条地”只能靠小型机械和人力行进作业,从而降低效率,提高了用工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老化,灌溉不便,特色蔬菜灌溉适用于滴灌喷灌,大水漫灌影响蔬菜的长势、产量、品质,从而影响经济收益。三是受城市的吸虹效应影响。因农业收益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耕种缺劳动力,现有劳力高龄化,导致劳力供应跟不上生产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聚焦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抢抓时代机遇,立足新目标新定位,高位谋划、精细管理,补齐产业链条短板、聚合产业集群,写好后续发展文章。

(一)夯实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支撑。一是发挥好新型农民培训的作用,提升群众整体素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有计划、有目的分批组织群众开展观摩学习、交流经验、到校培训,开拓群众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增收致富技能。同时,吸引在外青年农民、大学生回乡创业,加大对农村高端人才的培养力量,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培养营销人才,拓宽营销渠道。营销人才是提升经营业绩的基础,通过培养懂营销、会营销人才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自我推介,以及应用网络销售、跨界合作、海外市场、门店合作、线下推广、口碑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销售模式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销售转化率。三是增强统筹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要按期按计划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必须着力在“统筹”和“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明确责任和设立目标目标、分解任务和优化流程,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持续学习和寻求反馈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形成组织管理的团体力量,依托村党员宣传队伍及社长等网格化管理员,引导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各项事业,激发其共谋共建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充分参与到家乡规划建设中来。

(二)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突破增收瓶颈。一是加强职能整合,按照“大农业”的思维,通过支部联姻、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联盟等方式抱团发展,带动周边邻村共谋共建共发展,大力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性创收的管理,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共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最终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二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原则,有效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及经营权等,有效推动产业向前发展。争取扶持力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有效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资格。三是研究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做自己的独创品牌。

(三)合理开发现有资源,降低产业发展成本。一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重新归拢、化散为整,使小田变大田,改造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化农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改善现有水利设施,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滴管喷灌项目实施。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降低灌溉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分和养分因大水漫灌等而造成的损失,使水肥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调控水的供应,使之与蔬菜的需水规律相匹配,在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也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全面推行土地“托管代种”新模式,实行“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即统一产业、统一耕种、统一采购物资、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分队种植管理),解决了农业缺劳化、耕种老龄化、土地撂荒化等农村发展难题,能更好更彻底的解决“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


作者:郑存英      红崖子沟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