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倾心做好河湟文化保护“文章”
发布时间:2023-07-26 11:13:56        文章来源:        浏览:

近年来,互助县以建设省级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挖掘传统文化遗存,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河湟文化保护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县共有文物保护点305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36处;非遗项目共7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5项;非遗传承人共235人,其中国家级8人、省级30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省级文化产业基地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4家、手工艺品加工基地12家,文化企业、产业户532家。

——不断夯实保护基础。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健全“政府主导、乡镇管理、部门负责、行业配合”的保护工作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日常监管,为河湟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三馆”建设,有序推进了博物馆搬迁工作,设立了文化馆非遗实物展厅,建成了一批以河湟花儿、秦韵戏曲、土族婚俗演绎为主的传习所,河湟文化保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注重非遗项目建设,精心打造了丹麻花儿会、松多跑马会等非遗项目品牌,搜集整理和创作了土族花儿、河湟小调等音乐作品36首,培养了一批本土盘绣人才,提升了我县文化艺术创作能力和水平。

——不断落实保护举措。扎实开展河湟文化资源普查,重点对濒危文化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记录,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土族刺绣纹样大全》等书籍资料,为河湟文化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积极申报非遗项目,成功申报青稞酒酿造技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河湟玉雕等4项为省级非遗项目、互助麦秆画等5项为市级非遗项目,认定县级非遗传承人120名。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与全县所有文保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安全责任,采取联合督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强化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完成了白马寺等17个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

——不断创新保护载体。实施文化赋能工程,依托县内丰富的非遗资源,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景区+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多元化文化产业,土族盘绣、酩馏酒等已成为我县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平台搭建工程,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为契机,成功举办了土族安昭、轮子秋、“花儿”、盘绣等非遗项目技艺大赛,全方位展现了我县非遗项目技艺和非遗保护工作成效。实施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强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实施了数字文化记忆、公共文化云等项目,建立了文化数据库,制作完成了非遗项目宣传片,出版发行了《华锐藏族赞歌集》《土族宴席曲》和《故乡的等待》等音乐作品集。

——不断培养保护人才。积极将非遗项目传承向学校延伸,制定了《互助县非遗进校园工作方案》,编制了《非遗进校园读本》,全县23所学校已将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计划,融入青少年课外活动,努力营造青少年参与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大非遗项目人才培训力度,有效增加传承人群数量,先后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花儿会、轮子秋、盘绣等培训班15期,省级非遗项目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保证了技艺有人传承、歌谣有人传唱。依托互助县“文化人才专项”服务工作,招募选派80余人到19个乡镇(街道)和8个社区开展联点帮扶,指导、协助各文化分馆开展基层文化人才培养,缓解了基层文化人才缺乏的局面,有效推动了河湟文化保护工作。


编校:石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