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以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以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契机,以“双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聚焦互助由全省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目标,坚持特色化、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全力推进“耕地保护传彩、种业振兴添彩、产业发展出彩、三产融合增彩、品牌强农靓彩、质量兴农重彩、科技支撑争彩”农牧业发展七大行动,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先后荣获“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第一批马铃薯和油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荣誉,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创建名单。
——以耕地保护行动保障农业基础“传彩”。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守好耕地基准线、稳定粮食生产线、划出节约保护线,牢牢守住全县90.39万亩耕地保有量,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6.5万亩左右,全县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稳定。扎实开展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和撂荒地整治,“九个一批”措施和“五度”工作法复耕撂荒地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资7.6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8.7万亩。深入推进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和全膜双垄栽培技术、选育抗旱品种、“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新技术,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持续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重点工程25项,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有效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2021年互助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之一。
——以种业振兴行动保障农业增效“添彩”。坚决落实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要求,以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约增效为标准,积极扶持建立种子示范基地,特色制繁种规模持续稳定,2022年,全县特色制繁种规模达20万亩。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成功组建海东市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引进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70个,“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在蒙古、俄罗斯等国推广种植,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种。积极推广农作物优势品种,各类作物良种化率达98%,马铃薯脱毒化率和油菜杂交化率均达100%。聚集“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目标,持续培育壮大特色制种产业经营主体,全力争取国家种业“北繁高地”核心区项目落户互助。截至目前,全县有种子生产资质的种子企业3家,其中,互丰公司是全省唯一一家从事杂交油菜制种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全国唯一的八眉猪保种繁育基地。
——以产业提升行动保障特色产业“出彩”。积极融入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聚焦产业发展匹配优质资源,产业链条基于区位优势,产业效益满足群众意愿,实施“四万双百”工程,集中打造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4个万亩创建田和食用菌、草莓2个百亩示范田,大力发展马铃薯、杂交油菜、小麦、蚕豆、蔬菜、八眉猪等特色优势产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产品9个,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亩,菜薹、供港蔬菜、草莓等优势作物产销两旺。2022年,96.3万亩农作物喜获丰收,农牧业总产值连续3年突破40亿元,“互助草莓”在2023年中国草莓品牌大会上荣获“受市场欢迎草莓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金奖”两项殊荣。同时,不断提升产地分级、包装、保鲜等初加工能力,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青稞产业园等精深加工项目有序推进,产品入市品级和附加值显著提高。
——以三产融合行动保障产业链条“增彩”。以绿水青山为形、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全省第三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和4A级旅游景区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多点布局“感恩班彦”“福地东沟”“秘境松多”“灵净东和”等“一乡一品”乡村旅游及丹麻镇哇麻村、红崖子沟乡张家村等古村落旅游景点,全面推出土族民俗游、农事体验游、生态观光游等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旅游线路,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七彩家宴”“河湟洋芋宴”“北山牦牛宴”等一批美食产品,持续开发八眉猪、青稞等小包装食品及青稞红曲茶养生饮品等“土特产”,加快形成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品质优良、百花齐放的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结合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和非遗生产性保护等工作,积极打造“青绣之源·盘绣之乡”品牌,土族盘绣亮相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千行百品就业行”劳务品牌重点推介项目,2家非遗工坊荣膺“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纳顿庄园入选文旅融合国家典型案例。
——以品牌强农行动保障农业名片“靓彩”。坚持育品牌、壮品牌、护品牌,扎实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先后打造“互丰”牌种子、“汉尧”牌菜籽油、“松多牧场”牌八眉猪肉等农畜产品品牌,“七彩农业”Logo成功登记,8大类商标完成注册,全县认证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两品一标”农产品占有率达60%,标准入户率达80%,互助青稞酒、互助马铃薯、互助八眉猪、互助葱花土鸡、互助长白葱、“互丰牌”杂交油菜、“汉尧”菜籽油等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提高,互助八眉猪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充分依托中央电视台乡村振兴观察点、农展会等平台,在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全方位宣传推介互助优势农畜产品,高原夏菜、八眉猪肉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远销广东、江苏、香港等地区。2022年,全县输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44万吨,销售额达13亿元。
——以质量兴农行动保障绿色发展“重彩”。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牢绿色发展第一关,稳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2022年,建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田40万亩,推广面积居全省各县区首位,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严格落实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合格率达100%,守牢了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牧业,持续加强秸秆、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广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青贮等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85.1%;扎实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设备配套率达100%,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2.53%,确保有机肥资源利用到位、农畜产品品质提升到位。
——以科技支撑行动保障成果转化“争彩”。充分发挥“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优势和“九三学社院士工作站”资源优势,按照“一个产业一名专家、引入一个人才团队、培育一支本土人才队伍、提升发展一个产业”的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组建油菜、马铃薯、蚕豆、小麦(青稞)、蔬菜等7支专家团队,启动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引进省内外专家40名,全面推行县乡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开展技术下乡服务活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主推技术覆盖率达95%,良种良法推广增产增收效应明显。积极申报“昆仑英才·乡村振兴人才”计划,持续加强与青海大学、省农科院、西北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成功引进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70个、新技术35项,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新品种引育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达65%。互助县于2018年入围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编校:孙林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