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3-05-17 09:39:09        文章来源:        浏览:

近年来,互助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战略,聚焦打造“体育强县”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以体制保障、基础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传统体育、宣传动员为着力点,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县体育工作呈现出群体活动广泛开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2022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荣誉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一、强化“两个保障”,完善全民运动健身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为确保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我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安排,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互助县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明确了目标,落实了任务,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建的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工作良好格局。二是强化制度机制保障。制定下发了《互助县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工作规划(2018-2020)》《互助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等文件,将全民健身活动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政府重点工作,分年度细化量化了创建工作阶段任务,并完善了事项审批、场馆开放、设施管护、资金管理等制度,年初研究部署,年终检查考核,全力确保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加快“两个建设”,夯实全民运动健身软硬件基础

一是加快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筹集等多种方式,建成投用全民健身中心等4个健身场馆、429处城乡健身场所,294个行政村实现健身器材全覆盖,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县人均健身场地达2.57平方米,全年免费开放了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及各乡镇及村(社区)健身场地,低收费开放全民健身综合馆、体育馆等,全年免费参与健身人数达49万人次以上,较好满足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二是加快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教练员、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团负责人等的技能培训力度,全县运动健身活动的组织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县有体育单项协会21个,建立全民健身站点152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834人,每千人2.4名。目前,全县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7.5万,占全县总人数的5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4.3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42.4%。

三、办好“大型赛事”,营造全民运动健身浓厚氛围

高质量完成了“全国乡村长健身大赛”、全国业余网球团体赛、“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首届“河湟勇士”国际拳王争霸赛、三届环湖赛开幕式、二届青海省农牧民篮球赛以及刚刚落幕的2023第二届全国民族智力运动公开赛等大型赛事的承办及服务保障工作,不断引领全民健身风尚,以承办高级别赛事,推进体育强县建设。同时,定期举办全县元旦环城赛、职工运动会、农牧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广场舞大赛、工间操大赛等体育运动健身活动,通过开展丰富的群众性运动健身赛事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全民运动健身氛围,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

四、抓好“多项融合”,挖掘全民运动健身深层潜力

一是推动体育人才培育和教育资源利用有机融合。先后出台了《互助县青少年体育工作计划》《互助县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教练与教师互派互聘,不断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体育与教育资源有机互补。2021年以来,选拔培育了22名体育后备人才,在2022年省运会上取得9个冠军6个亚军2个季军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省级“体教融合”先进案例。二是推动体育运动创新发展和民族元素深度挖掘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内涵,打造了以土族轮子秋、安昭等国家“非遗”项目为代表的土乡体育品牌。土族轮子秋曾先后8次亮相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两个一等奖和两个金奖,被命名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土族安昭广场舞获得全国广场舞比赛优秀奖。三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融合。坚持以节促赛,发挥节会优势,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安排设计了土族轮子秋、土族安昭、舞狮、赛马等体育健身项目,在北山、卓扎滩、土族故土园等A级景区设立了徒步登山、滑雪、土族轮子秋等体育健身相关的游乐项目,开发了穿越达坂山、龙王山等体育旅游项目,既突出了娱乐性,又增强了旅游体验感,以文旅资源的开发推介带动休闲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有效促进了文体旅融合发展。

下一步,互助县将坚持“全民体育惠全民”理念,巩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成果,不断加强体育健身行为指导,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合力创造体制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优良、赛事活动丰富、体育产业繁荣、体育社团活跃的全民运动健身事业健康发展良好局面,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健身需求。


(供稿单位:县文体旅游局  编校:石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