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中医院:凝心聚力共创民族团结进步 精诚团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发布时间:2022-05-30 09:03:49        文章来源:        浏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为进一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度和广度,引导全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同心奋进好声音,扩大七彩互助美誉度、影响力,为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建设“五个新海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中共海东市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中共互助县委宣传部、中共互助县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互助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互助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石榴籽家园”专栏。

通过集中宣传和展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先进典型,展现全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历史经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手足相亲的发展成果,记录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生活。让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县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牢不可破。

互助县中医院现有职工291名,由土、藏、回、汉4个民族组成。建院36年来,4个民族职工习俗相染、情感相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保护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呵护眼睛一样珍视医患关系,把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作为己任,与少数民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以“白衣天使”的实际行动追求民族团结和谐乐章。36年来,为当地各民族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使民族团结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

坚持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健康作为己任。创建活动以来,医院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统领医院发展全局,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关系,始终坚持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健康作为己任,把满足土乡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作为重点贯彻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示范点创建活动。看病就医是高原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医院紧紧围绕少数民族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围绕“坚持特色,创新发展”总体工作目标,坚持走特色服务之路,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为工作抓手,与少数民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使医院成为百姓自己的医院。

坚持把少数民族群众就医作为奋斗目标。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院党委领导全院干部职工不忘白衣天使的初心、牢记医务人员的使命,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创建工作的目标,以各族群众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为愿景,立足土乡、辐射周边,协力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在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少数民族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了医院医疗水平和能力。紧扣县域医疗卫生需求,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培训、地方病防治、慢病管理等为切入点,探索技术事宜、群众易接受的县乡村少数民族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医院为龙头、民族乡镇卫生院为纽带的县域医共体,努力打通服务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群众健康保障“最后一公里”,实现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把医院建成了“青海省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使少数民族群众健康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坚持把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就医感受作为工作抓手。自全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医院对创建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多次邀请专家为全体干部职工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关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及时组织全院职工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测评,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民族团结相关知识,使全院职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医院作群众就医的服务窗口,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始终把促进和提高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作为创建民族团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创建工作内生动力,建立“一免七减”工作机制,落实专家下沉乡村帮扶工作,建全干部“结对帮扶农户”的帮扶关系,减轻少数民族群众就医负担,使他们在“健康中国”“全面脱贫”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

坚持把丰富活动载体作为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民族团结创建统领医院发展。医院将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开展医院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把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专栏、座谈会、联谊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与困难民族群众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保证民族团结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医院制定了工作章程,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按约行事,确保民族团结工作立有章、行有效。在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之下,医院各族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更有向心力、凝聚力,工作更有效率和质量。坚持把懂双语的医务人员安排在窗口。为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医院安排精通藏语、土语的医务人员为广大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畅通服务少数民族渠道,方便当地群众看病,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创新模式,在慢病防治管理中服务群众。互助县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较高,地方病和慢性病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路上的制约瓶颈。医院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出慢病管理中心、康复护理中心、治未病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心等四个服务机构。使当地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中医院对少数民族的关心,使党的民族政策在医院得到落实。

精准医疗,在脱贫攻坚战中助一臂之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作为卫生服务窗口,广大医务人员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适宜技术应用为重点,业务与管理帮扶并重,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实施精准医疗扶贫,开展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实时一对一、多对一家庭个性化医疗服务,构建精准健康扶贫的互助模式,为全县如期脱贫注入一臂之力。

贴近群众,服务基层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就医。针对县域群众就医不便,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的实际,医院加大基层医务人员适宜技术的免费培训力度,并将培训范围涵盖到全省乡镇两级医疗机构,累计培训达600人次。同时,定期下派专家开展教学查房、巡回指导,送医送药送健康,百民医生下基层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使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到上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服务到家,开展有温度的延伸医疗服务。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如期脱贫,医院十分关心偏远地区的特殊患者群体,定期开展服务延伸活动,组建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困难家庭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大力弘扬“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传播正能量,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为创建工作提供机制保障。医院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构建各民族共同进步、和谐相处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坚持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工青妇密切配合,形成统一领导、全面组织实施、群众积极参与和分工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健康发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提供了保障机制。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这是各族人民对幸福含义的深刻理解,也是医院各族干部职工的深切期望。多年来,医院干部职工和少数民族同胞亲如一家,不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同心共筑中国梦。

来源:互助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