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青海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精神,积极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不断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落实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工作,全县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截至目前,承担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48项,取得科技成果25项,申报专利44项,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53项、新品种87个,先后2次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建成省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县级科普示范基地5个,创建科普示范乡镇10个、科普示范村38个、科技示范户1470户,拥有科普带头人23人,科普示范社区3个,科普示范学校2个,建成少数民族科普服务中心1个,科普惠农服务站12个,科普宣传栏(画廊)13处。
——明确工作职责,完善保障机制。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成立了以县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主导、牵头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县财政每年落实科普经费30余万元,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各类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常态化、社会化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开展科普活动,提升科学素养。先后举办以“携手建设创新型互助”“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携手建设创新型青海”等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重点围绕农民群众举办科普宣传和科普讲座,普及科技知识,展出各类展板600余块,发放科普资料50种8万余份,书籍3000余册,参与群众近6万人次。同时,扎实推进科普进校园活动,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青少年科普特色学校3所,市级示范学校1所。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县6所中小学校120余名师生参加竞赛活动,提交各类作品近500余件,荣获市级以上奖励3项16人。
——注重内容创新,拓宽普及成效。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和平安寺院创建活动,在南门峡却藏寺和巴扎乡甘禅寺举办以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为主题的“科普大篷车”进寺院活动,期间为僧侣赠送科普书籍和生活用品,科普工作向宗教场所延伸。在威远镇东街社区举办“科普大篷车进社区”活动,为400余名社区居民开展防震知识科普讲座,展示科普展板,放映4D科普影片,发放《青海科普》等科普书籍,科技知识有效普及。制定《互助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广泛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8期,培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6311人,组织大课堂讲座7次。
——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作用。按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有关规定,对条件成熟、程序合法、申请成立的农技协组织及时批复登记成立。截至目前,全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86个,拥有会员4800人,已成功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16个,其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8个,科普示范基地4个,科普带头人4个。同时,为认真做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全面促进我县八眉猪产业升级,举办“三区”科技人才计划暨互助八眉猪产业科技论坛,开展科技成果交流和学术研讨,不断促进八眉猪产业优化升级。
——狠抓人才建设,增强科技能力。每年选派50名科技特派员围绕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展创业行动,有力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不断增强农民科技能力。严格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制定培训规划、年度计划和教学大纲,举办各类普及性科技培训100余期,培训人数达8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万余份。省科技厅先后选派“三区”科技人员190名,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协、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和专题讲座培训,解决科技难题和瓶颈,切实提高科技素质能力。
编校:李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