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张其寨村,祁家川流域的河水顺着引水管道流入青海绿雏富硒农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在标准化池塘里,增氧设备持续运转,泛起细密的水花,20万尾罗氏沼虾在池塘中欢快游弋,这个原产热带、有“淡水虾王”之称的物种,正在海拔2000多米的河湟谷地,书写着属于海东的高原特色养殖新故事。
缘起 一汪河水点燃养虾梦
今年7月,该基地负责人徐彩林首次引进罗氏沼虾养殖,不仅填补了当地热带水产养殖的空白,更以“冷水域养热虾”的突破,为高原现代畜牧业立体格局再添新翼。
如今,首批虾苗已养殖100余天,大规格个体长至8厘米以上,预计12月即可上市,小小的罗氏沼虾,正成为海东产业振兴的“致富虾”。
“最初就是朋友来考察时,随口说了句‘这水看着能养虾’,没想到真成了!”站在养殖基地的池塘边,徐彩林和丈夫颜琦指着不远处的祁家川流域,回忆起项目起步的契机。
平安区地处河湟谷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此前从未有人尝试过热带虾类养殖。然而,朋友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徐彩林夫妇动了心。“当时没敢立刻拍板,毕竟罗氏沼虾是热带物种,不知道能不能跟高原气候适配,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没底。”徐彩林说,等朋友离开后,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平安区农业农村和科技局,随后,带着祁家川流域的水样去检测。
“前前后后测了3个月,pH值、亚硝酸盐等指标全合格,完全符合罗氏沼虾的生长需求。”回忆起当时拿到检测报告的场景,徐彩林难掩激动地表示,看到结果的那一刻,就觉得在“高原养热带虾”这事儿有戏。
紧接着,徐彩林夫妇开始筹备后续的引水和场地改造。水质过关,可引水成了第一道难题。
祁家川流域的河水虽好,但要引入养殖基地,需铺设专门管道,还要考虑冬季管道可能结冰断水的问题。“我们一边跟村里协调用地,一边赶工建设引水工程,三个月就完成了管道铺设和蓄水池修建。”徐彩林指着基地里两处整齐排列的蓄水池介绍,特意改造了两个温室大棚,一个大棚内装了6个1米高的蓄水池,另一个则装了6个1.5米高的蓄水池,每个蓄水池里投放了2万尾左右的虾苗,这样既能分区域管理,也能避免集中养殖的风险。
夏天河水充沛,引水灌溉不成问题,可到了冬季,祁家川流域的河水会结冰,养殖用水断供怎么办?
“有了这些储水桶,再加上之前修的蓄水池,可以储存足够的水量,完全能保障冬季用水不断供。你看,我们还特意在桶外裹了厚保温层,就算气温降到零下,也能防止水温过低。”面对记者“冬季养殖如何保障水源”的疑问,徐彩林快步走到基地角落,指着4个贴满保温棉的35吨储水桶笑着解释道。
可谁能想到,如今顺畅运转的养殖基地,曾因两大难题差点“夭折”——不仅前期投入超出预算导致资金短缺,关键的冬季供暖设备更是一片空白。
“其实一开始,我们也想过冬天养殖,本想先试养一茬夏天的虾苗,没想到等把土地流转、营业执照这些手续办下来,气候已经转凉了。”徐彩林蹲在养殖池边,指尖轻轻划过水面,语气里带着几分后怕。
一边是急需补充的资金,一边是关乎存活的供暖设备,双重压力下,徐彩林夫妇没敢停下脚步。那段时间,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沿着周边村镇打听养殖经验,从邻县的养殖户到市区的农业技术站,跑了十几家地方,终于听说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大棚养殖的成功案例。
在大通县的养殖基地里,徐彩林夫妇看着大棚薄膜挡住寒风、暖气片让池水温热恒定,他们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就是这个模式!咱们也改!”徐彩林夫妇激动地说。
从大通县取经回来,徐彩林夫妇立刻行动,一边找亲戚朋友周转资金,一边联系厂家定制供暖设备,还带着工人连夜赶工搭建大棚。终于,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不仅完成了场地改造,还将养殖池搬进大棚,并在棚内铺设暖气管道,通过地暖精准调控水温——困扰许久的温度难题,终于彻底解决。
今年7月,32万尾罗氏沼虾苗顺利投放入池。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照料,目前虾苗存活量达20万尾,生长进度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攻关 智能技术破解冷热题
“养殖罗氏沼虾最大的挑战就是温度和水质,水温低于18摄氏度就不爱进食,水质稍有偏差就可能大批死亡,只有实现‘恒温恒质’,才能让罗氏沼虾彻底在高原‘安家’。”颜琦蹲在池塘边,手里拿着水质检测仪器,仔细查看着数据说道。
据颜琦介绍,基地采用的循环水养殖模式,是“冷水养热虾”的核心密码。
“我们通过地暖系统和水循环装置,把水温稳定在24摄氏度至28摄氏度的最佳区间,再用增氧设备持续供氧,使得溶氧量保持在最佳状态。”颜琦边说边拉起水中的网笼,网笼出水的瞬间,青灰色的罗氏沼虾活蹦乱跳,虾壳沾着水珠,在阳光下格外透亮。
“你看,现在大一点的已经有8厘米了,虾钳有力、虾壳有光泽,按这个速度,到12月能长到12厘米左右,正好符合上市标准。”颜琦拿起一只虾比划着,语气里满是自豪。
除了温度,饵料管理也是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虾不像鱼能主动抢食,吃不完的饵料会沉在池底腐烂,污染水质,进而影响虾苗生长,严重的还会导致虾苗死亡,所以必须少量多次投喂。”颜琦说,基地每天分3次到4次投喂专用虾料,每次投喂前都会根据虾苗的生长阶段调整饵料用量,投喂后半小时内,还会检测水质变化,一旦发现pH值偏离7.5至8.5的适宜范围,就要及时用动保产品调整,确保虾苗“吃得好、住得舒适”。
而相较于传统养殖,智能循环模式不仅突破了高原气候的制约,更在养殖效率上实现了提升。
“南方养罗氏沼虾有自然温度优势,不用额外投入太多供暖成本,但我们选择在海东,也是因为这里有独特的优势——水质好、污染少,养出来的虾更生态,而且市场空白大。”颜琦解释道,目前整个海东市甚至青海省,几乎没有大规模的活虾养殖基地,本地市场所需活虾基本依赖南方长途运输,若能实现本地规模化养殖,既能填补市场空白,又能抢占新鲜度与成本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获得了省外高校的技术“加持”。(下转03版)(上接01版)“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专家都专程来基地考察过,给我们提了不少针对性建议,比如怎么应对高原昼夜温差大的问题,如何调整饵料配方让虾苗长得更均匀。”颜起说,尽管目前受气候影响,虾苗大小还存在些许差异,但整体规格已经达到了上市要求。
振兴 小虾撬动致富新希望
“以前只知道我们这里能种富硒作物、养牛羊,没想到还能养出这么大的淡水虾!”近日,不少附近的村民来基地参观,看到池塘里活泼游动的罗氏沼虾,都忍不住感叹。有的村民还特意凑到池塘边,仔细观察虾苗的生长情况,询问养殖技术。
徐彩林夫妇表示,他们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养殖实践与产业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现在基地已经雇了10多个周边村民,负责池塘清理、饵料投喂等日常工作,月薪能有3000多元。等后续养殖规模扩大了,我们计划吸纳更多村民来打工,还会免费提供全套养殖技术培训,让有条件的村民也能跟着一起养虾,抱团走上致富路。”
平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秀梅表示,罗氏沼虾养殖是平安区探索高原特色水产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山上牛羊、水中鱼虾、林下禽畜”立体养殖格局的生动实践。
“我们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完善产业链——从种苗培育到加工销售,再到品牌打造,一步步把虾养殖做成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张秀梅透露,接下来,还计划结合本地富硒资源,邀请专业机构检测虾的硒含量,推出“富硒罗氏沼虾”品牌,让罗氏沼虾不仅能满足海东市场,还能走出青海,成为河湟谷地的又一张特色名片。
夕阳西下,养殖基地的大棚里依旧忙碌。徐彩林夫妇正在检查供暖设备,确保夜间水温稳定在28摄氏度左右。池塘里的罗氏沼虾仍在游弋,偶尔跃出水面,溅起细小的水花,仿佛在诉说着高原上的“水产奇迹”。
从一眼河水的偶然发现,到科技赋能的产业破局,海东用罗氏沼虾证明,只要敢想敢试、善用科技,高原也能养出“热带珍宝”,小产业也能撬动乡村振兴的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