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土疙瘩”变身“金豆豆”马铃薯 产业点亮乡村振兴“薯光”
发布时间:2025-11-06 08:24:26        文章来源:        浏览:



金秋时节,互助县马铃薯产业迎来丰收旺季,东山乡、西山乡等主产区薯香四溢,农户采收忙、销路畅。202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9万公顷,预计总产量63.3万吨、总产值6.34亿元,全膜覆盖种植技术使亩产较常规栽培提升8.5%,大薯率提高10%,商品率达68%。这份亮眼“丰收答卷”的背后,是互助县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产业培育、产销对接、金融支持、品牌文旅融合等维度精准发力,将昔日“土疙瘩”打造成农民增收“金豆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产业培育,夯实发展“硬基础”。立足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自然优势,以“科研+公司+合作社”模式推动马铃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广优质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建立省内领先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年生产微型薯300万粒、优质脱毒种薯400吨,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提升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另一方面,培育壮大产业经营主体,全县现有327家规模种植合作社、441个马铃薯贮藏窖,其中西山乡成立65个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4300吨及近4060吨马铃薯储藏窖,培育85个种植大户,打造5个千亩种植示范点,带动1万余人受益,仅种植环节每年就带动务工6万余人次,为乡亲们增收600余万元。同时,推动产业向深加工延伸,扶持海东市丝源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七彩粉条”,开发水晶粉、酸辣粉等产品,让马铃薯身价翻倍,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闭环,2025年该企业新增140万元投资,购置全自动加工设备,推动产业向“精、细、深”升级。

——搭建产销平台,打通增收“快车道”。为破解马铃薯“销售难、价不高”问题,互助县主动作为,构建多维度产销对接体系。一是举办专项推介活动,成功举办互助县首届马铃薯丰收成果展示暨推介活动,邀请甘肃、陕西等地20余家企业、采购商实地考察,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超1200万元,其中甘肃大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当场签下5000吨采购合同;塘川镇、西山乡等4个乡镇与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签订销售协议,东山乡、西山乡携当地企业与青海丰之源农牧科技签订制种基地建设、出口框架协议,推动马铃薯走向国内外市场。二是优化本地销售网络,指导乡镇设立集中收购点,如东山乡在各村设置收购点,解决农户“运薯远”问题;西山乡建立12个分散售卖点,并依托中央扶贫资金建成首个马铃薯交易市场,年均带来1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提供10人以上就业岗位,实现鲜薯“地头交易”,减少损耗。三是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支持企业开展直播带货,“李丰公社”等主体通过抖音、视频号展示丰收场景与美食制作,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10万次;东山乡开展5场直播,推出家庭装、礼盒装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80万元,吸引江苏、广东等地订单;同时携手中国邮政互助县分公司,借助“中邮惠农”冷链车打通“最后一公里”,让高原马铃薯走进南方超市。

——注入金融活水,破解发展“资金关”。针对农户与经营主体资金短缺问题,互助县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专项扶持政策,为马铃薯产业“输血赋能”。一方面,推出“马铃薯产业专项贷款”,青海邮政储蓄银行发放贷款13笔、金额374万元;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提供最高5万元低息贷款,利率较普通涉农贷款低1.2个百分点,今年已发放32笔、合计128万元,帮助农户采购优质种薯403吨、混合肥50吨。另一方面,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升级,互助土族自治县农商行为冷链中心、粉条加工坊等提供200万元贷款,用于升级存储设备、扩大加工规模,确保马铃薯“收得进、存得好、卖得出”,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推动农文旅融合,擦亮品牌“金名片”。以马铃薯产业为纽带,推动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提升“互助马铃薯”品牌影响力。一是挖掘文化内涵,举办“老家东山・洋芋花开”暨民族团结进步乡村诗歌征集大赛,用文字描绘产业发展与家乡变迁,赋予马铃薯产业文化温度。二是丰富体验活动,在丰收活动中设置“大地之锅”美食竞拍、美食大赛与马铃薯采挖大赛,炸薯条、洋芋酿皮等美食吸引群众参与,采挖大赛让参与者体验农耕乐趣,营造全民共享丰收的热闹氛围。三是强化品牌宣传,通过短视频、展销会等形式,展示“互助马铃薯”“西山马铃薯”(2006年获全国秋季农副产品展览会金奖)的品质优势,在活动现场设置特色展销区,振杰粉条加工坊等企业的产品成为“热门品”,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



校:张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