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彩虹部落土族园引领非遗与旅游融合交出国家级文旅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06 08:21:57        文章来源:        浏览:


近年来,互助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与服务职能,以全国唯一土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优势为根基,聚焦彩虹部落土族园(坐落于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5A级景区)这一核心载体,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近日,青海彩虹部落土族园:邂逅非遗旅游融合新体验项目作为全省唯一案例,成功入选“2025旅游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典型案例,标志着互助县在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领域的实践获得国家级认可,为河湟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活态传承体系互助县统筹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彩虹部落土族园整合非遗资源,形成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活态传承模式。一方面,系统整合非遗资源,推动9项国家级、25项省级土族非遗项目(含轮子秋、花儿会、土族婚礼、盘绣等)集中入驻园区,打造实景化非遗博物馆,让百年老油坊、世义德酒坊等场景成为文化展示窗口;另一方面,引导景区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组织游客参与古法酿酒、盘绣制作、轮子秋互动,常态化开展土族婚礼秀、安召舞教学等活动,打破传统观光局限,实现非遗从静态观赏动态参与的转变。

——推动业态创新,延伸文旅产业链条。为激活产业发展活力,互助县积极引导景区突破季节与形式限制,以非遗+”模式拓展旅游业态。一是支持景区开发冰雪旅游、沉浸式夜游、NPC互动体验、旅拍等多元项目,结合非遗文化打造四季旅游产品,有效延伸产业链,实现四季有景、全年可游;二是依托非遗研学示范基地,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教育体验活动,在深化非遗文化内涵传递的同时,推动土族盘绣等非遗项目通过旅游平台实现产业化发展。

——聚焦成果共享,带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文旅融合为纽带,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据统计,近两年彩虹部落土族园接待游客近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774万元,直接或间接创造近200个稳定就业岗位,有力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及文创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指导景区设立非遗工坊、开展订单合作,将土族盘绣、青稞酒酿造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周边村落绣娘通过手工制作文创伴手礼,每户月均增收达1500元,让非遗传承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注重代际传承,夯实文化发展根基。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与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与平台搭建,推动非遗技艺代代相传,强化文化传承中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支持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如轮子秋传承人王国裕、盘绣传承人李业尕)在景区开展技艺展示与教学,鼓励传承人通过常态化展演讲述土族文化故事,增强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引导本地青年回归家乡投身非遗旅游事业,如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李积香等青年群体,通过担任景区讲解员、文化表演者等角色,成为非遗文化的年轻传播者,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代际传承格局。

——擘画未来发展,释放融合潜在动能。以此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为契机,持续深化非遗+旅游融合模式,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指导景区推进非遗+夜游项目,探索夜经济多元业态融合,同时重点打造非遗旅拍项目,实现影像留痕+文化入心的双重效果,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二是推动景区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将土族美学符号融入现代日常生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土族文创IP;三是持续提升互助县文旅产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互助样板


校:张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