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互助县始终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核心要求,立足县域民族特色与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互助辨识度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高质量发展方向。严格对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结合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发展部署,成立工作专班,系统启动试点方案编制。同时,吸纳智库专家、高校学者及企业代表组成智囊团,围绕土族文化特质与资源禀赋,深入分析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机遇挑战及潜力优势,形成《试点方案》,为试点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城镇化发展根基。坚持将产业培育作为城镇化核心动力,依托“青稞美酒”“七彩农业”“互助家政”等品牌优势,推动青稞酒酿造、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升产业附加值,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双向促进。深入挖掘土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休闲、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发展。同时,按照“产城融合”思路,引导产业项目向县城、重点镇和产业园区集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互动格局。
——提升城镇品质,优化人居与发展环境。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持续推进县城及重点镇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传统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加快信息网络、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镇高效运行。同时,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加大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与覆盖范围,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扎实开展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保留历史文脉和土族特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打造兼具生态颜值与文化内涵的城镇环境。
——推动城乡融合,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积极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落户政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推进市民化进程。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激发乡村活力。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城市资本、技术下乡,重点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业态空间。同时,健全城乡一体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资源高效配置。
编校:东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