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深化“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 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13 08:38:16        文章来源:        浏览:

近年来,互助县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持续整合各类要素资源,不断健全融合机制,推动农业、体育、文化、旅游、商业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产业互促、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有效路径,形成了五业联动、互嵌共生的良好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持久动力。

——农业筑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聚焦打造“七彩农业”名片,坚持做强优势产业与做大特色产业并重,夯实农业融合发展根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2025年以来播种各类农作物95万亩,马铃薯、油菜、蚕豆、八眉猪等传统优势种养产业规模持续稳定,畜禽存栏70.96万头(只),出栏41.89万头(只)。冷凉蔬菜、食用菌、草莓、蓝莓等特色产业全面兴起,种植高原冷凉蔬菜7.37万亩,输出蔬菜超14.6万吨,产值约5.8亿元。冷凉蔬菜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先后亮相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推介大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平台。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成功认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等产品22个,评选气候品质“特优等级”农产品5个,认定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5万亩,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28个,“七彩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产业链条持续延伸。聚焦“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深度延伸,协同推进农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超过60%。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示范点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持续深化,为乡村振兴构筑了坚实支撑。

——体育赋能,赛事经济聚势引流。积极探索“赛事为媒、文旅搭台、农商唱戏”模式,以赛事活动激活消费,以设施建设惠及民生,构建全域体育融合生态。大型赛事燃动吸睛。高质量承办“村BA”全国省级交流赛(青海赛区)、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等品牌活动,依托赛事活动宣传旅游线路、展销农特产品,形成了以赛事促宣传、以活动聚人气的良好效应。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县体育馆等专业健身场馆4个,打造塞纳体育乐园、佑宁文化体育公园等城乡健身场所430处,全县体育场地达2257个,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系统构建以吐谷浑广场、青稞酒文化广场、小庄山健身步道等为核心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民健身蔚然成风深入推行“一场两馆”免费及低收费开放运营机制,切实让体育设施惠及大众。依托县域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打造“一乡一品”特色工程,培育安昭舞、轮子秋、篮球、舞狮等地方体育品牌,形成了在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互助模式”,推动了民族地区特色体育事业创新发展。

——文化浸润,非遗传承焕发新生。深入实施文化挖掘与创新工程,推动非遗活化传承、文化惠民落地,擦亮“彩虹故乡” 文化名片。文化传承活力彰显扎实推进非遗普查与申报,完成土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复排演出大型土族歌舞剧《彩虹部落》,推动土族盘绣作品《太阳花》入选“匠心东方”国际巡展。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实现非遗在活化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文化产品创新突破。充分依托土族文化、青稞酒文化等独特资源,引导企业及工坊研发文创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创建国家级“土族盘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处,推出民族服饰、传统工艺品等八大类500余款文创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文化产业营业性收入稳步增长。文化惠民深得人心。成功举办“青海年・最海东”、青稞酒文化旅游宣传展示等品牌活动,做优“二月二”擂台庙会、“千人安昭舞大赛”等特色项目,构建了门类丰富、层次鲜明的群众文化体系。县安纳歌舞团、秦韵戏剧团等演出团体年均开展“戏曲进乡村”“政策宣讲”等惠民活动130余场,服务群众超36万人次,基层文化活力持续增强。

——旅游提质,业态融合释放动能。坚持以旅游业为核心,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深化“旅游+”业态融合,有效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旅游供给升级增效。紧抓五一、国庆等黄金节点,创新推出“大话昆仑・喜剧幻城”“穿越青海最长隧道・畅游青海最美秋景”等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项目打造,成功营造了“节日有看点、体验有亮点、游玩有记忆点”的文旅消费场景,“彩虹故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互助县成功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2025年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33.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82亿元。业态融合释放效能。依托文化活动与特色赛事,推动旅游与文体农商多元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结合青超联赛、环青赛等赛事契机,开展农特产品、非遗文创展销,推动洋芋粉条、菜籽油等农产品及土族盘绣等非遗产品借势出圈,促使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有效带动消费市场升温。宣传营销精准引流。围绕“周末放松・去趟海东”主题,整合融媒体平台、“彩虹故乡推荐官”等资源,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30余条,发布宣传图文130余篇、短视频150余条,实现“彩虹故乡・七彩互助”品牌高频曝光。同时,发起“我在互助发现美”“来北龙山我氧你”等抖音话题,邀请百万粉丝博主实地创作推广,有效推动了本地旅游资源“走出去”,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

——商贸驱动,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对产业循环的牵引作用,通过优化环境、拓展渠道、促进消费,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升“一网通办”效能,全县新增经营主体1223户。畅通“个转企”便捷通道,完成7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走访,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为322家企业完成4亿元贷款授信,有效破解了融资难题。外贸发展提质扩面。以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契机,依托电子商务、苏青协作等多元渠道,推动外贸业务拓展。京东“农特产品馆互助馆”正式运营,17家企业130款农特产品上线。2025年1至8月,入行纳统电商企业线上销售额达4.08亿元,线下达2.47亿元,全县外贸进出口额达6089.23万元,同比增长578.09%。展销推介成果显著。成功举办青超联赛互助赛区促消费、二月二物资交流会等线上线下活动6场,带动销售约2200万元。组织绿鲜佳等5家企业赴大湾区开展经贸对接,参与北京青海好物推介等活动3场,签约金额5638万元。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累计发放补贴1.9万余单1382余万元,撬动消费超1亿元。预计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亿元,第三产业增长4.3%,增速位列全市第一。

   编校:东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