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始终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进农民福祉为目标,坚决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治责任,聚焦民生保障、产业培育、生态保护三大关键领域,通过精准施策、系统推进,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民生保障守好“幸福底线”。互助县坚持把稳就业、强技能、防返贫作为重中之重,依托青海省“2411”监测机制,动态跟踪监测户生产生活情况,累计帮助1417户5104人消除返贫风险,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强化就业帮扶,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就业交通补贴等政策,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全方位筑牢群众“幸福底线”。2023年以来全县累计转移劳动力18.8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5亿元,带动1.8万名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2024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509元,工资性收入占比超60%。深化农技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每年开展田间课堂超千场,覆盖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全流程,五年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756名,带动3.6万户农户抱团发展,让实用技术成为群众“致富金钥匙”。
——特色产业解锁“振兴密码”。互助县立足资源禀赋,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让“土招牌”变成“金名片”。聚焦马铃薯产业发展,通过双垄覆膜技术实现每亩增产500斤,建成3.5万亩“种薯培育—加工—销售”闭环基地。东山乡寺尔村冷链库推动2600吨马铃薯反季上市,东山村淀粉厂全自动生产线带动20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小洋芋成为“致富薯”。互丰集团“青杂”系列杂交油菜亩产高200斤且远销蒙俄,汉尧粮油通过绿色种植将出油率提升至38%,延伸出油菜花旅游、文创等新业态,“互助油菜籽”地理标志认证实现产品溢价30%。今年,“互助八眉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登上全国两会餐桌,互助县14家规模养殖场联动8000户养殖户,构建起“保种—繁育—加工”集群,形成仔猪培育、鲜肉加工,真空包装、电商拓销的全链条发展模式,让“高原黑猪”香飘全国。2024年,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品牌兴农典型案例”,“优品种、提产能”案例获评全国“三品一标”典型案例,“互助产”成功打响“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
——绿色发展筑牢“生态靠山”。互助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幸福靠山”。大力推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十年间全县化肥用量下降四成,既保护土壤肥力又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生态好、收成好”双赢。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成36个残膜回收点,年回收旧地膜202万公斤、回收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通过生物质燃料加工、养殖饲料转化实现“变废为宝”。持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577亩,新增产能可满足全县人口一个月口粮需求,十年累计改造农田3.33万公顷,55.3%耕地实现旱涝保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率从50%提高至77.6%,昔日“望天田”蜕变为如今“吨粮田”。
编校:胡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