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始终坚持把家政服务产业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推动共同富裕的朝阳产业,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技能培训,全县家政服务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注重品牌培育与产业规模双提升。依托“党建引领、政府扶持、市场主导、联盟支撑、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互助家政”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攀升,已经由单纯的劳务品牌升级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品牌,成为了带动全县城乡富裕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助推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互助家政先后获评“青海省第五批省级劳务品牌”“全国总工会试点单位”“人社部新星劳务品牌”,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全县家政企业及个体户突破380家,涵盖居家保洁、医疗护工、母婴护理等25类服务,今年以来,直接或间接带动1.3万余人就业,实现劳务收入达3.88亿元。
——注重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双驱动。成立全省首个家政企业党支部,加强对家政产业的政治引领、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建立“双培养机制”(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养),定期组织党员和员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强化对家政服务业社会价值的认同;设立“党员先锋岗”,倡导诚信服务、工匠精神,增强党组织影响力,打造了一支“听党话、有担当、服务优”的家政队伍,积极展示互助家政“党建强、服务优、口碑好”的品牌形象。率先在全省建成互助家政智能数字平台,在青海胜利宾馆、互助县政务服务中心、威远镇北街社区等15处重点部位投放互助家政进社区智能终端一体机,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实现家政从业人员与市场用工需求无缝对接。2022年智慧平台建成以来,累计查询量高达210万人次,累计订单量60余万单,网上订单占订单总量的52%以上。
——注重技能培训与供需对接双提质。投资500万元建成互助现代家政实训基地,注册成立全省唯一的非营利性现代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青海师范大学、青海高等职业学院、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及互助家政企业共同成立了“青海省现代家政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推动开展产学研合作。“十四五”期间,已重点培训家政经理人、医院护工、养老育婴等紧缺型技能人才6000余人,并对家政服务人员进行技能等级认定,提升了家政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实现了“互助家政”产业由低端的“保安保洁”向高端的“养老托育”转型升级。强化医疗、养老等机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岗位需求的对接,引导全县19个乡镇(街道)与家政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协议,积极主动参与全省10家医院开展“无陪护”试点业务,组织城乡富余劳动力到省内外稳定就业。在全省建成互助家政提货点45个,承担家政服务、提货带货等服务,累计带货青稞酒、菜籽油、洋芋粉条、八眉猪等30余种特色产品,带动从业人员增收1600万元。
——注重标准建设与民生保障双显效。研究制定《家政服务入户规范》《家庭保洁服务规范》《母婴护理师技能评价规范》等7项地方标准,正在申请发布。参与制定《0-3岁婴幼儿护理服务规范》《家政服务母婴服务质量规范》两个国家标准,编制出版《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家政服务》三本现代家政职业技能培训教材,进一步完善了“互助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多元化评价体系。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引导家政服务企业执行家政服务标准,家政消费环境更加公开透明、服务质量有据可依。互助家政聚焦独居老人、孕产妇、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服务需求,主动参与居家养老、民生食堂、社会福利、老年大学等民生服务,已为3000多名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帮助其提升生活质量;为2600个家庭提供专业月嫂、育儿嫂服务,有效缓解了新手父母育儿压力。
——注重民族团结与典型示范双协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发展家政服务稳就业工作中,让各民族群众通过“互助家政”加深交流交往交融,互嵌凝结互助友爱团结的“石榴籽”情怀,实现成果共享、发展共促。目前,全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中少数民族约占28%,其中,土族李吉花、藏族李卓满措、回族马伟柱等一批不同民族的从业者,既是励志于家政行业奋斗实现就业增收的典型,也是通过家政从业主动增进民族兄弟间交流融合、互助友爱的范例,成为互助家政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缩影”。互助家政从业人员李卓满措先后获评青海省“三八红旗手”和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互助家政集团被评为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
编校:东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