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互助县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10 14:49:39        文章来源:        浏览:

近年来,互助县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立足县情实际,强化政府职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互助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精准发力,筑牢防返贫坚实防线。依托青海省“2411”监测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监测网络,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农户进行常态化监测。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扶持、政策兜底等措施,帮助1417户5104人消除返贫风险,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检验。把稳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举措,强化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务工保障政策。县就业服务部门积极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在各乡镇就业服务站设置电子招工信息屏,实时发布用工信息。2023年以来,累计转移劳动力18.8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5亿元,其中带动1.8万名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超60%。2024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509元,较上年稳步增长。开展大规模农民技能培训,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课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超千场,内容涵盖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采收储存等全流程。同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五年来培育3756名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带动3.6万户农户抱团闯市场。

——特色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东山乡等地推广双垄覆膜技术,使马铃薯每亩增产500斤。建设3.5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构建“种薯培育—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寺尔村冷链库可储存2600吨马铃薯,实现反季上市,价格翻倍。东山村淀粉厂不断升级改造,2025年新上全自动生产线,吸纳2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月增收20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互丰集团选育的“青杂”系列杂交油菜,亩产比普通品种高200斤,且抗倒伏、耐严寒,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已走出青海,在蒙古、俄罗斯等地种植。汉尧粮油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将油菜籽出油率提升至38%,开发高端调和油等产品,并延伸出“油菜花旅游”“油菜文创”等新业态。“互助油菜籽”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溢价30%。互助八眉猪作为高原珍稀猪种,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引导14家规模养殖场与8000户养殖户合作,构建“保种—繁育—加工”产业集群。从仔猪培育到冷鲜肉加工,再到电商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闭环。产品畅销全国,成为互助县的特色名片。2024年,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品牌兴农典型案例”,“优品种、提产能、油菜花开金满地”案例获评全国“三品一标”典型案例,有力提升了互助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生态优先,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措施,近十年全县化肥用量下降四成。土壤肥力得到有效保护,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加。设立36个残膜回收点,建立完善的残膜回收网络,每年回收旧地膜202万公斤,回收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燃料厂将麦秆制成清洁颗粒,养殖场把玉米秆转化为牛羊饲料,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农业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4年建成8577亩高标准农田,新增产能可供全县人食用一个月。十年来,累计改造农田3.33万公顷,55.3%的耕地实现旱涝保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率从50%提升至77.6%。塘川镇等地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互助县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强化政府职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民增收,努力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编校:张永琳